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摆脱学历焦虑:重新定义成功与人生价值

时间:2025-09-28 10:03:1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琴

编者按

当前,部分年轻人因学历出身问题陷入焦虑。面对用人单位对名校和高学历的偏好,许多人开始质疑:高学历是否等于成功?青年应如何建立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成功观?为此,我们邀请多位高校思政课专家展开探讨。

学历焦虑的根源:单一评价体系下的身份认同困境

在访谈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玉华指出,社会往往将“贡献”局限于高精尖领域,忽视了多元分工的复杂性。她强调:“国家发展需要亿万普通劳动者的坚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制造服务等领域的劳动者同样不可或缺。”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乾坤以马克思为例,指出若以高学历、高薪为标准,马克思并不“成功”。但马克思将生命奉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展现了与追求“名校高薪”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耿品分析,部分年轻人以“985废物”自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评价体系的单一化。这种自嘲既是压力释放的方式,也暴露出青年对现实落差的无助感。

思政课如何引导青年走出学历焦虑?

杜玉华教授提出,思政课应注重三点:一是解构“贡献”的多元形态,结合学生专业阐明其行业价值;二是帮助学生发掘实践能力、沟通协作等社会所需素养;三是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

耿品副教授认为,评价人生价值应全面考量贡献大小、努力程度、物质与精神贡献等维度。他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理性看待外界评价,避免将单一标准内化为自我认知。”

在择业观引导方面,李乾坤引用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观点,强调应将人类幸福与自身完美作为职业选择指针。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追求“名校高薪”有本质区别。

重新定义成功:从外在指标到内在体验

杜玉华教授认为,名校学历与职业成就存在关联但非决定性因素。真正影响职业高度的,是学习能力、机遇把握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她提出:“成功应从追求‘外在指标’转向注重‘内在体验’,看内心是否充实、自我是否认同、生活是否自主。”

耿品副教授强调,成功没有统一标准。他建议青年思考如何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而非纠结于外界定义的“成功”。思政课应引导学生理解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要价值。

非名校学生的突破路径:实践导向与韧性心态

杜玉华教授指出,不少非名校毕业生通过投身新兴行业或精湛技艺实现“逆袭”。这些故事打破了“名校即成功”的叙事,其成功逻辑具有普遍参考意义:一是实践导向,注重知识转化;二是韧性心态,能承受挫折;三是社会感知力,善于捕捉新机遇。

李乾坤副教授以“扎根基层”为例,指出这是超越个人功利的价值追求。他强调:“基层一线是国情社情的真实地图,也是青年成长的肥沃土壤。在那里,年轻人能获得真正的能力提升与价值实现。”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史选择与时代机遇

耿品副教授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展现青年到基层去的时代意义。他举例: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奔赴北大荒,如今青年选择西部计划志愿者,都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的表现。

他指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为青年深入基层提供了新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既能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而更好地认识自身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王聪聪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