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17日电(陈静 瞿乃婴)近年来,儿童肥胖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肥胖不仅影响体形,更可能对孩子的骨骼、肝脏、呼吸系统等造成严重危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方拴锋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析了儿童肥胖的潜在风险及科学管理方法。
肥胖: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方拴锋指出,肥胖是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过重的体重会压迫骨骼和关节,导致膝关节炎、骨折、胫骨内翻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肥胖可能影响钙的吸收与沉积,阻碍骨骼正常发育,即使补充维生素D,骨头仍会逐渐变“脆”。
“肝脏是肥胖的直接受害者之一。”方拴锋解释,脂肪在肝脏内堆积会形成脂肪肝,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此外,肥胖导致的软组织堵塞会引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孩子常出现打呼噜症状,睡眠时氧气供应不足会降低睡眠质量,进而影响次日的注意力与学习效率。
肥胖的连锁反应:从慢性病到性早熟
肥胖儿童更易患上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方拴锋透露,临床中甚至有12岁孩子因肥胖进入糖尿病前期的案例。此外,脂肪会将体内的雄激素转变成雌激素,导致性早熟,加速骨骼成熟,使骨龄超前,影响成年后的身高。
“肥胖还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引发学校适应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厌学情绪。”方拴锋强调。
肥胖成因:遗传、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
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科学运动健康体重’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上海健康大讲堂暨上海市青苹果之家进校园专场活动中,方拴锋指出,儿童肥胖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遗传、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为肥胖提供了‘易感基础’,若父母存在肥胖问题,孩子肥胖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方拴锋解释,环境因素则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比如日常活动量的减少、儿童户外活动的频率降低。此外,暴饮暴食、偏爱高热量低营养食物的饮食习惯使能量摄入远超需求;刷手机、玩游戏导致孩子坐着的时间延长,能量消耗大幅减少,都会引发肥胖。方拴锋还提到,肠道菌群失衡也被证实与肥胖存在关联,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的菌群结构可能影响代谢功能。
科学管理: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
“控制儿童体重需要从饮食调整与运动习惯养成两方面入手,构建科学的健康管理体系。”方拴锋直言。在饮食管理上,要遵循“均衡、限量、优选”原则。不同年龄段儿童每天的膳食需求存在差异:6岁-10岁儿童需摄入300克蔬菜、150克-200克水果、150克-200克谷类;11岁-13岁儿童的蔬菜摄入量需提升至400克-450克;14岁-17岁儿童则需保证450克-500克蔬菜和250克-300克谷类摄入,且全谷物和杂豆应占一定比例。方拴锋建议,可借助分餐盘等工具帮助孩子控制食物分量。
“在运动习惯的养成上,对于超重肥胖儿童,开展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可从每日2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开始,逐步将运动时间增加至60分钟,还可借助运动手环等工具监测进度。”方拴锋强调,“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与孩子共同参与户外活动,既能提升孩子的运动积极性,又能保护视力、促进社交”。他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可选择适宜的运动类型,学龄儿童可通过快走、骑单车、打篮球、跳绳等实现运动目标;青少年则可尝试跑步、游泳、武术等强度稍高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