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刘育英)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安恒信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软件研究院及全国数字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编制的《AI时代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5)》于16日正式发布。该报告已连续第八年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发布,成为观察全球网络安全人才生态的重要窗口。
全球人才缺口扩大至480万,美国需求占比超10%
报告援引国际信息系统安全认证联盟(ISC2)与CyberSeek的最新数据指出,2025年全球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480万,较2024年增长19%。其中,美国以51.4万个在线岗位需求位列首位,但实际填补率不足三分之二。这一数据凸显了全球范围内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紧缺态势,尤其是高端技术岗位的供需失衡问题。
中国持证人员约32万,头部效应加剧行业分化
截至2024年底,中国全国持证在岗的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约32万人。报告特别指出,A股上市安全公司人均年薪达24万元人民币,较非上市企业高出50%,形成显著的“头部集中效应”。这种薪酬差距导致中小机构面临“招聘难、留人更难”的双重困境,人才向头部企业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
学历结构优化,前沿领域人才需求激增
在学历分布方面,本科仍是网络安全行业的基准门槛,占比56.3%;硕士学历占比三年间提升3.5个百分点至13.2%。值得注意的是,“深度伪造检测”“量子加密技术”等新兴领域对研究型人才的刚性需求显著增加,推动行业向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型。
高校教育加速AI融合,实训资源仍存短板
全国已有792所普通高校开设网络安全专业,占高校总数的27.1%。其中,65.9%的高校在2025年新增AI安全相关课程,较去年增长15个百分点。尽管91.3%的院校建成实训室,但仅有52.4%的院校能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项目”,反映出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的问题。
AI能力成竞争核心,多方协同构建人才生态
报告强调,AI技术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网络安全人才竞争的核心要素。为此,报告提出多项建议:
- 主管部门:将“AI+安全”复合型人才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建立跨区域实训云平台;
- 高校:将大模型安全、联邦学习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
- 企业:开放真实攻防日志数据,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
- 个人:构建“技术穿透力+合规领导力+战略洞察力”三维能力体系,实现从技术操作者到“智能防御架构师”的跃迁。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创新与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填补480万的人才缺口,将成为全球网络安全领域未来五年面临的核心挑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