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衢州9月16日电(董易鑫 方晓璐)在浙江衢州开化水库坝顶,一棵树龄达520年的古樟树正焕发新生——去年从库区淹没线以下迁移至此的‘绿色活化石’,如今已冒出嫩绿新芽。与此同时,国内首个‘鱼道+升鱼机+增殖放流站’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系统在此建成,每年4月至7月,赤眼鳟、光倒刺鲃等珍稀鱼类将通过专用通道逆流洄游,完成生命循环。
作为钱江源头的重要生态屏障,开化曾面临‘水多留不住’的困境。2023年5月,总投资45.54亿元的开化水库正式下闸蓄水,这座‘浙江大水网’关键节点工程不仅可保障全县90%以上居民用水安全,更在生态保护领域开创多项创新。
‘我们通过调节水流速度、水温等参数,设计坡道式、栈道式、箱涵式等多样化鱼道结构,配合每年超百万尾的增殖放流,构建起完整的鱼类洄游生态系统。’南水北调(开化)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强介绍,该系统已通过国家水利部生态验收,成为华东地区水库建设的标杆案例。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开化,6棵树龄170年至620年的古樟树因水库建设实施‘整体搬迁’。工程团队采用‘一树一策’方案,结合运输条件与生长环境进行精准移植,并开展为期5年的跟踪养护。‘每棵古树都承载着库区村民的乡愁记忆,我们不仅要让它们活下来,更要让它们活得好。’叶强表示,林业部门每月进行生长指标监测,确保移植成活率达100%。
同样受到重点保护的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荞麦。原分布于水库淹没区的200余株野生植株,通过‘种子采集-温室培育-野外回归’技术链,已在水库坝顶重建种群,目前长势良好。
目前,开化水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从坝顶俯瞰,青山环抱的库区与忙碌的建设现场构成生态与发展交织的动人画卷,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真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