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平台契约关系重塑:从灰色引流陷阱到健康生态构建

时间:2025-11-20 10:38:11 来源:央广网 作者:于晓艳

“灰色引流”何时休?丨从“挖坑”到“修路” 平台契约关系何去何从?

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杨富江 夏青 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报道,当“便捷生活”的承诺逐渐被“套路陷阱”侵蚀,平台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用户在一次次“手滑”订阅、默认勾选中被迫兜圈,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遭遇“弯道收费”,平台企业用流量换取短期利益的同时,正在透支契约精神与用户信任。

技术本应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工具,却沦为套路消费者的手段;流量逻辑取代契约精神后,平台与消费者的关系该如何修复?业态文明的自救之路,究竟要依赖监管约束还是企业自觉?

维权困境:消费者困在“灰色迷宫”中

面对层出不穷的“灰色引流”陷阱,消费者维权之路布满荆棘。多位用户反映:“客服要么联系不上,要么以用户操作过APP为由拒绝退款,退费流程复杂得像解九连环。”

中国互联网协会2019年上线的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每月超10万件投诉中,“灰色引流”相关问题占比显著。互联网专家刘兴亮直言:“大平台不能只顾赚钱,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正常广告无可厚非,但利用诱骗套路算计消费者,这种‘吃相’实在难看。”

更令人无奈的是,用户投诉处理周期平均超过5天,部分投诉量大的企业甚至未接入平台,形成“自成体系”的封闭生态。刘兴亮建议:“主管部门应提供一键查询、一键解绑等便捷渠道,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权益保护。”

尽管中国信通院和三大运营商推出“一键解绑”服务,但实际使用仍受限制——仅在手机号停用或更换时可申请,且最终解绑需平台同意。用户调侃:“这哪是解绑,简直是‘转生’仪式。”

国际镜鉴:雷霆手段守护市场纯净

对比国际市场,部分国家平台生态显得“干净”得多:页面简洁无冗余广告,连环式引流和红包诱导几乎绝迹。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揭示其核心原因:“不是技术更先进,而是监管敢动真格。”

以刷好评为例,某些国家平台对违规商家直接关店,绝不姑息。谢永江介绍:“商家通过小额返现诱导好评,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旦被投诉,平台立即封店,这种零容忍态度有效遏制了灰色产业链。”

在处罚力度上,国际经验更具震慑力。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国外平台若存在欺诈行为,可能面临惩罚性赔偿,和解金动辄上亿美元。这种代价让企业不敢轻易越界。”他建议国内借鉴此类做法:“加大处罚力度,让违规成本远高于收益,自然能减少诱导行为。”

技术向善:从套路到尊重的范式转型

谢永江强调,引流本质是广告行为,需建立明确规范:“广告设计、入口呈现、解绑流程都应有标准。真正的广告是‘告知’而非‘套路’,营销应‘尊重’用户而非‘诱导’。”

刘兴亮则警示“创新”背后的贪婪:“部分营销方式披着创新外衣,实则打擦边球甚至侵犯权益。这种伪创新必须警惕,真正的创新应建立在尊重用户基础上。”

从“挖坑”到“修路”,是业态文明的深刻自省。互联网已不仅是技术竞技场,更是社会契约的延伸。算法可以聪明,但不能套路用户;流量可以热闹,但不能制造混乱;平台可以逐利,但不能丧失诚信。因为当算计成为常态,用户终将用脚投票;当契约失效,信任大厦将轰然倒塌。

技术越发达,越需坚守人性底线;商业越繁荣,越要划清行为边界。真正的“修路”,不仅要填平消费陷阱,更要修正逐利初心——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让商业重拾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