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磐安11月17日电 题:大盘山寻药记:大学生与百草的青春对话
作者 张煜欢 刘子琳
晨光穿透薄雾,为浙江金华磐安的大盘山披上一层金色纱幔。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身着各色队服的年轻身影如潮水般涌向山林——他们或俯身拨开灌木丛,指尖轻触叶片脉络;或蹲在岩缝间,闭目细嗅泥土与草木交融的芬芳。这场融合了知识储备、反应速度与观察力的“寻药之旅”,在层林尽染的山野间正式拉开帷幕。
11月17日,2025年“大盘山杯”大学生寻药比赛进入核心环节——野外药材辨识。来自全国25所高校的46支队伍及3支国际队伍齐聚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座被誉为“天然药库”的山野中,完成从课本理论到自然实践的跨越。参赛者需根据任务线索,在限定时间内于药用植物园内精准辨识数十种药用植物,并完整记录其名称、科属、药用部位及核心功效,堪称一场“移动的中医药知识擂台”。
“刚进山时心跳得厉害,但每发现一种植物都像解开一道谜题。”山东中医药大学选手李欣阳几乎是小跑着投入比赛的。她蹲在一丛绿植前,指尖轻抚叶片表面,又凑近细嗅挥发性物质的气味——这些书本上难以言传的细节,成为她破解“草木密码”的关键线索。“比如薄荷,课本里说它有清凉感,但只有亲手触摸过叶片上的腺毛,才能真正理解‘辛凉解表’的含义。”
浙江中医药大学大二学生徐翰祺的背包里装着上百种药材标本,但大盘山的生态多样性仍让他惊叹不已。“这里简直是活的药材博物馆!”他指着路边一株枯黄的百部解释道,“学校里见到的百部叶片翠绿,但秋天的百部只剩叶脉,不过通过气味和手感依然能准确判断。”据统计,大盘山部分区域每平方米内可发现七八种药用植物,这种资源密集度远超实验室环境。“有些药材的形态会随季节变化,这对我们的辨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徐翰祺说。
林间,时间在沙沙的记录声与偶尔的低声讨论中悄然流逝。有人因认出一株珍稀药材而雀跃,也有人为两种形态相近的植物陷入沉思。“这种比拼没有标准答案,大自然才是最严格的考官。”赛事裁判员指着两株叶片相似的植物介绍,“比如黄精和玉竹,前者叶片轮生,后者互生,但秋季叶片干枯后辨识难度陡增,考验的是选手的综合判断力。”
对于这群药学学子而言,比赛更像一场“成人礼”。他们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赛场,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现场。当抽象的“性味归经”理论转化为指尖的触感、鼻尖的气味,当千年本草智慧通过一次俯身、一次触摸完成传递,青春与传统的对话在此刻具象化。“以前觉得中医药文化很遥远,现在发现它就在每一片叶子、每一寸泥土里。”李欣阳擦拭着额头的汗水说道。
作为“中国药材之乡”,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唯一以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区,繁育着超过200科的药用植物,堪称中医药文化的“基因库”。而今天,这群年轻人的探索,正为这条文化根脉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们历时十余年打造的药用植物园,既是活体保护基地,也是科普教育平台。”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药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浦锦宝表示,“希望通过寻药比赛等形式,推动资源保护向产业应用转化,让年轻人在与本草的对话中,读懂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