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租房是开启独立生活的第一步。然而,押金难退、隔断房隐患、二房东套路等乱象频发,让经验不足的租房群体陷入维权困境。2025年9月15日正式施行的《住房租赁条例》作为我国首部专项行政法规,通过系统性监管为租赁市场筑牢安全防线,助力年轻人实现“安心租、放心住”。
“清洁度不满意我们重做了,下水道也疏通了,现在又挑地砖裂缝……”9月25日,成都锦江区狮子山街道某小区内,应届毕业生晓文(化名)与房东就500元押金争执不下。尽管她按合同提前一个月告知退租,房东仍以“违反租约”为由拒退押金。这种场景并非个例,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67.7%受访者认为《条例》实施将提升租房安全感,而押金退还问题长期位居租赁纠纷榜首。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长租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租房人口近4000万,占常住人口近50%。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住房租赁案件审判白皮书》指出,押金退还、房屋腾退、违约金支付等诉求占纠纷案件的63%,其中甲醛房、群租房认定等新型争议日益凸显。
2023年从河北来京工作的陈亮(化名),在望京租到一间由客厅改造的“厅卧”。“敲击墙体能明显感到空心,房间阴暗且通风极差。”这种违规改造不仅破坏房屋结构,更存在重大消防隐患——隔断墙多采用易燃材料,火灾发生时火势蔓延速度是实体墙的3倍。北京市住建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拆除违规隔断房1.2万间,涉及租客超3万人。
更棘手的是维权困境。2024年7月,许静(化名)在东城区租住的三居室因房东离婚纠纷被举报隔断,中介要求她们两天内搬离且拒退押金。“那段时间既要上班又要找房,租金成本直接上涨40%。”这类案例折射出租赁市场监管盲区,北京市住建委执法总队负责人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查处“黑中介”案件同比增长27%,但违规成本低导致乱象屡禁不止。
今年6月,北京应届毕业生张宇(化名)遭遇“二房东”连环套:线上看房时对方出示房产证,签约时却变成中间人;合同暗藏“每月服务费”条款,同一套房竟出现两份租约。这种操作并非孤例,成都市某中介公司经纪人陆先生透露:“二房东通过改造房屋扩大收益是行业潜规则,一套两居室改造成3个单间后,总租金可提升35%。”
资金链断裂风险更不容忽视。2025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发生“二房东”卷款跑路事件,涉及租客200余人、资金超500万元。北京市住建委出台的《住房租赁条例》明确规定,个人转租住房超过5套需设立租赁企业,并实施“押金托管”制度,要求企业将押金存入指定账户,从源头遏制资金挪用。
针对租赁市场乱象,各地已展开积极探索。北京自2022年实施《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将“个人二房东”纳入监管范畴;上海推出“租赁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广州建立“租赁资金监管平台”,实现租金全流程可追溯。这些实践为全国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9月施行的《住房租赁条例》构建起全方位监管体系:要求出租人公示房屋权属证明,禁止出租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房屋;规定住房租赁企业需在商业银行设立资金监管账户,单次收取租金超过3个月的应纳入监管;明确“甲醛房”“群租房”认定标准,违规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浦湛表示:“新规落地是系统工程,需加快配套政策出台,确保监管措施落地见效。”
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市场实效。10月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88.9%受访者期待更多住房保障举措,而许静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在《条例》实施后,中介主动退还押金并协商租金补偿。“现在租房会优先查看合同备案编号,遇到问题也知道向住建部门投诉了。”这种转变印证了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罗滔律师的建议:“租户应使用示范合同文本,明确约定押金退还条件、房屋维修责任等条款。”
对于未来,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陈硕充满期待:“公司内部共享的避坑文档已有200余条案例,随着《条例》深入实施,相信租房市场会越来越规范。”这种期待与陆先生的观察不谋而合:“新规实施后,中介服务更踏实了,租客咨询法律问题的比例下降了40%。”当政策刚性约束与市场自我净化形成合力,租房市场终将成为年轻人安居乐业的温暖港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邹竣麒 记者 刘胤衡)
2025年11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