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宣称能实现3秒速热、最高温度达65℃的电加热衣成为冬季消费新宠。这类新兴保暖产品究竟是科技突破还是营销噱头?其安全性是否经得起考验?本文通过专业实验与权威解读,为您揭开电加热衣的真相。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电加热衣价格区间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主要分为自带充电宝和需单独配置电源两种类型。产品形态涵盖外穿马甲、夹克及贴身保暖内衣,部分高端款甚至配备智能温控系统。

某品牌加热马甲产品页显示,该产品配置20个发热区域,提供40℃-70℃四档温控,并宣称支持机洗。但专家指出,不同发热材料特性差异显著:碳基膜(含碳纤维、石墨烯)加热快但成本高;金属膜发热稳定但抗弯折性差,频繁揉搓可能导致线路断裂。

消防部门针对碳纤维发热片电加热衣开展的对比实验显示:4款售价100-300元的产品中,2款缺乏加热电器类质检报告。某宣称"3秒速热至65℃"的产品,实测15分钟后右胸温度仅35.6℃,右肩最高41.3℃,远低于标称值。
拆解发现,低价产品内部线路布设混乱,存在电气连接松动风险。根据现行GB4706.8-2008标准,柔性发热器具应避免跨接布线,否则可能引发局部过热。新国标GB4706.8-2024(2026年实施)已将电加热衣单列章节,明确温度上限要求。

1. 查验双重认证
选购时需确认产品通过CCC认证,充电宝需单独具备安全认证。优先选择明确标注执行新国标的产品。
2. 规范使用场景
进入高温环境前关闭电源,避免在浴室等潮湿场所使用。专家特别提醒:醉酒、感知障碍人群慎用。
3. 严格遵循洗护说明
可机洗产品需用轻柔模式,水温≤30℃,使用中性洗涤剂。所有产品均禁止烘干、熨烫,建议自然晾干。

4. 避免物理损伤
收纳时勿折叠发热区域,防止重物挤压。禁止私自改装线路或拆卸发热元件。
5. 建立使用档案
建议记录购买渠道、批次号等信息,便于质量追溯。发现温控失灵、线路外露等情况应立即停用。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监制/李浙 主编/张志达
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