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焦点访谈:长江生态保护新进展 守护江豚“微笑”的行动与成果

时间:2025-11-21 03:28:57 来源:央视网 作者:于晓艳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长江的碧波中,总能看到这样一群“微笑天使”——它们圆滚滚、黑乎乎,嘴角自然上扬,仿佛时刻带着笑意。这就是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近日,湖北洪湖市长江洪湖段再次成为焦点:两头经过系统野化训练的江豚被放归长江干流,重返自然家园。这不仅是我国第二次开展江豚野化放归行动,更标志着长江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那么,为何要倾力助江豚“回家”?背后又有哪些守护者默默付出?本文将为您揭晓答案。

科学放归:从训练到追踪的全程守护

11月14日,两头江豚在完成身份识别、形态测量、B超检测及生物采样等全面体检后,佩戴上特制的穿戴式定位跟踪系统,正式回归长江。这套系统可实时监测江豚位置,误差仅10米,为后续研究提供精准数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梅志刚介绍:“此次放归的江豚在老湾迁地保护基地接受了两年多训练,已掌握适应高流速水流、噪音环境及捕食等生存技能。”

相较于2023年4月的首次放归,本次行动在训练方法上更贴近自然:用水上播放器模拟不同江段船只声音,替代传统船只干扰,使江豚能更好适应长江的复杂声学环境。梅志刚表示:“经过近三年训练,它们的集群行为、环境适应能力已非常完善,具备独立生存条件。”

系统规划:分阶段推进种群复兴

江豚野化放归属全球首创,无经验可循。农业农村部长江办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王成友透露,我国已制定长远规划:2030年前试验性放归并构建技术体系,扩大迁地保护群体;2035年前建立成熟技术体系,实现迁地保护群体规模化,稳定补充野外种群。选放归个体时,科研团队严格筛选4岁左右、遗传背景优良的江豚,确保既不影响原种群多样性,又能优化长江干流基因库。

技术突破:从人工繁育到“终极保护”

在迁地保护方面,我国已建立5个基地,安庆西江基地便是典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凯介绍,基地通过定期监测生态、种群普查及伤病救治,为江豚提供全方位保护。随着无人机与AI技术结合,观测效率大幅提升。202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突破人工繁育瓶颈,首次实现二代江豚繁育;2024年更建成全球首个江豚精子库,未来计划攻克人工授精与试管江豚技术,甚至通过干细胞诱导实现“终极保护”。

生态修复:禁渔与执法筑牢保护网

江豚的回归离不开长江生态的整体改善。自“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非法捕捞行为得到严厉打击,鱼类资源恢复为江豚提供了充足食物。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的日常巡查显示,大规模非法捕捞已基本绝迹。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249头,较2017年增长23.4%,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这一成果凝聚着科研人员、执法者及多部门的长期合作与坚守。

从“止跌”到“回升”:长江生态的希望之路

从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到江豚数量回升,从首次野化放归的探索到第二次的从容,长江生态保护正稳步前行。江豚的“微笑”不仅是生态改善的标志,更是多方努力的见证。正如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长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郝玉江所言:“留住江豚的微笑,就是留住长江的生命与活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与保护体系完善,长江必将重现“江豚逐浪”的生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