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佛山11月20日电 题:佛山顺德“民心桥”连通天然鱼市 便民举措暖人心
作者 王坚 孙晨林
每天下午15时50分,佛山市顺德水道龙翔大桥下游段的河堤上,广航局顺德水道项目部的安全主管小陈和两名同事准时开始忙碌。他们熟练地移开部分绿色金属围蔽网,拉起警戒带,摆放好三把大型遮阳伞和若干塑料凳,最后从项目部搬来一箱清凉饮料,为即将到来的“天然鱼市”做好准备。
10分钟后,第一批渔民驾着小船陆续靠岸,岸边很快聚集起前来买菜的村民。“开渔咯!”随着吆喝声响起,问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个临时码头瞬间热闹起来。

民众在“天然鱼市”采买。孙晨林 摄
顺德水道扩能升级工程作为广东省重点水运项目,对提升珠江三角洲航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施工规划,龙翔工区需对一段3公里的河堤进行围蔽施工。然而,被围蔽的河堤内侧有一片亲水平台,这里是周边村民世代使用的“天然鱼市”。每天下午,渔民在此靠岸交易,售卖刚从顺德水道捕捞的鲜鱼,尤其是肥美的“和顺鱼”,更是周边居民秋季餐桌上的必备美味。
“围蔽网一拦,卖鱼的、买鱼的都要绕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村民崔老伯无奈地说,“最关键的是,渔船没法靠岸,鱼市就要散了。”尽管项目部设立了警示牌,但习惯了在此交易的村民不愿放弃这个延续多年的便利,围蔽网屡次被人为破坏,项目部多次加固却收效甚微。
面对这一难题,项目部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讨论。会后,项目经理潘庆杰带领管理人员走进村庄,与几位长者坐在榕树下促膝长谈。“我们这才知道,这个小小的码头对村民有多重要。”参与座谈的项目书记感慨道,“一位阿伯告诉我们,顺德水道的和顺鱼肥美鲜甜,是很多老广的念想。这里不仅是交易点,更承载着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
了解到村民的深厚情结和实际需求后,项目部决定变“堵”为“疏”。他们改变一围了之的做法,将5公里河堤分级分段,根据施工进度选择性开放。特别是“鱼市”所在的河堤,每天16时至18时开放两小时。项目管理人员提前到场调度船舶,避免交叉航行;设置遮阳伞、塑料凳和清凉饮料为渔民和村民防暑降温;闭市后清理卫生,恢复围蔽网。
如今,每天16时,码头准时热闹起来。“帮我称两斤虾,再要一条笋壳,拣条靓D嘅(粤语,意为:挑条好点的)!”“今日D和顺点卖啊(粤语,意为:今天的和顺鱼怎么卖)?”“过来帮手卸货!”……吆喝声此起彼伏。项目部的安全员小陈一边留意岸边情况,一边帮一位老人提装鱼的袋子。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两小时的开放时间结束,渔民和村民逐渐散去,项目部工作人员开始整理现场,移回围蔽网。小码头恢复了宁静,但一种基于相互理解、共同协商的和谐与顺畅,已深深融入这片秋日的波光与村民的笑语声中。
一道围蔽网,打开了一扇门,连通了民心。这个每天只开放两小时的临时码头,成了广航建设者与当地百姓之间一座温暖的“民心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