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澄迈11月16日电 (陈英清 李宇凡)提及海南岛,蓝天碧海、椰风海韵的热带风情令人向往,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片土地还孕育着独特的咖啡文化。以福山咖啡、兴隆咖啡为代表的海南咖啡产业,正借助自贸港政策东风,在深加工与文旅融合中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侨乡底蕴:一杯咖啡里的百年传承
“福山咖啡的根脉,是爱国华侨用乡愁浇灌的。”海南福山咖啡联合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世炳向记者讲述,1935年,华侨陈显彰将咖啡种子从南洋引种至福山,开启了海南规模化种植咖啡的先河。上世纪70年代,其父徐秀义恢复咖啡种植加工,并注册“福山”商标,建成澄迈县首家咖啡加工厂,让咖啡香飘向全国。
在徐世炳看来,福山咖啡的生命力源于与本土生活的深度绑定。如今,80%的游客专程为体验“咖啡+慢生活”而来,2017年福山咖啡焙炒技艺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这种采用罗布斯塔豆、木炭直火烘焙后裹焦糖翻炒的传统工艺,造就了咖啡“初苦后甘”的独特风味,成为海南人偏爱的“国民饮品”。

风口机遇:自贸港政策下的产业突围
“海南咖啡产业正站在风口上。”徐世炳分析,自贸港带来的客流增长、瑞幸等品牌培育的市场基础,让海南咖啡“小而美”的特色愈发凸显。但挑战同样存在:全省咖啡种植面积不足万亩且易受台风影响;传统焙炒工艺依赖人工难以标准化;市场供大于求导致竞争加剧。
面对困境,产业界展开多维突围。福山咖啡职业学校每年培养200余名专业人才,探索标准化生产路径;澄迈远丰实业借助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将咖啡豆深加工为冻干粉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董事长徐取俊算了一笔账:“‘双15%’税收政策让我们节省至少10%成本,更容易吸引高端人才。”

文旅融合:从田间到舌尖的价值升级
在保良古村,海南澄迈保良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符策华以咖啡为核心,打造出“种植-采摘-品鉴”沉浸式体验链。游客不仅能品尝咖啡,还能参与“咖啡的一生”情景教学,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这种“咖啡+古村”模式,让客户复购率提升至60%以上。
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则走出更宏大的文旅融合路径。作为全国首个咖啡主题4A级景区,这里集聚了百余家企业,年营收突破亿元,通过举办国际咖啡师冠军赛、罗布斯塔生豆大赛等赛事,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产业链。徐取俊认为:“赛事不仅提升品牌知名度,更倒逼产业提升品质标准。”
从侨乡的咖啡种子到自贸港的产业标杆,海南咖啡正以深加工突破规模限制,以文旅融合拓展价值边界。在这片被阳光眷顾的土地上,一杯咖啡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