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底,充电设施将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需求——充电服务能力如何实现“三年倍增”?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充电设施总量将达2800万个,公共充电容量突破3亿千瓦,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充电服务网络。这一政策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带来的充电需求激增——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仅上半年新增注册量就达562.2万辆。然而,节假日“排队等桩”“里程焦虑”等现象仍频发,充电设施布局不均衡、居住区服务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当前,我国城市充电服务保障能力相对充足,但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指出,农村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且面临电网薄弱、充电需求潮汐化等挑战。以云南澄江市为例,作为云南省首个实现充电设施“村村通”的县级市,截至2025年10月已建成31座充电站。今年国庆假期,当地充电量同比提升39%,民宿经营者阮文娟感慨:“充电桩建好后,游客明显增多,新能源汽车来往更频繁了。”
根据行动方案,农村地区将成为充电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7年底,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将新增至少1.4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他地区根据需求扩大规模,实现农村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同时,方案要求加密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场景的充电设施布局,结合电网升级改造,保障春节返乡等高峰期充电需求。
在功率提升方面,方案明确将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京藏高速百葛服务区超充站升级后,日均服务车辆次数提升16%,国网北京公司副总经理杨光表示:“超充站可满足长途出行快速补能需求,今年已在北京6座高速服务区完成升级。”
在江苏南京江宁区方山服务区,蔚来换电站不仅能为车辆换电,还能将剩余电量反向输送给电网。蔚来能源南京区域负责人王晶介绍,该站午间低谷时段充电、晚间高峰时段放电,日均放电量达600至700千瓦时,每月收益约1.2万元。这种“车网互动”模式,通过智能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将新能源汽车转化为灵活性储能资源。
行动方案提出,将持续扩大车网互动试点范围,在价格政策、市场化机制和应用场景上创新探索。国网能源研究院代贤忠认为,尽管车网互动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但需提前布局技术、机制和政策储备。例如,通过放电价格激励引导用户参与削峰填谷,建立市场化收益机制,推动车网互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四川自贡方冲小区的居民王先生如今下班回家即可充电,还能享受居民低谷电价。这一便利得益于社区、物业与供电部门联合推行的“统建统服”模式——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运营服务,居民无需承担安装费用,扫码即可使用。方冲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钟亚玲表示:“充电桩由专业单位建设管理,既保障了服务,又消除了用电隐患。”截至2025年5月底,自贡市已建成20余个“统建统服”小区,安装充电桩200余个。
针对居住区建桩难问题,行动方案明确,新建居住区需在固定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既有居住区因地制宜补充充电设施,并开展“统建统服”试点。同时,简化居民充电桩报装流程,探索“一小区一证明”等试点应用。国家能源局负责人透露,到2027年底,全国将打造1000个“统建统服”试点小区,预计拉动超10亿元投资。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付毕安认为,该模式可通过聚合调度提升配电系统灵活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
(本报记者 丁怡婷 白光迪,张玲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8日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