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游戏成瘾如何科学治疗?专家解析成因与干预方法

时间:2025-11-21 14:59:1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付子豪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孙厚铭

作者:胡可欣

发于2025.11.24总第1213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最疯狂的时候,一天玩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冯骏回忆起高中时沉迷《王者荣耀》的经历,仍心有余悸。这个曾因游戏荒废学业的大二学生,直到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游戏障碍”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才意识到自己并非单纯的“贪玩”,而是患上了需要系统治疗的疾病。

游戏障碍:从社会问题到医学诊断的争议

《2024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96亿,互联网普及率97.3%,其中约5%存在游戏障碍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钟娜指出,确诊需同时满足三大特征:失控的游戏行为、游戏成为生活核心、明知有害仍持续,并伴随社会功能损伤如学业退步、人际疏离。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的行为治疗室 摄影/本刊记者 孙厚铭

尽管ICD-11已明确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但争议从未停歇。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将“网络游戏障碍”列入DSM-5附录,标注为“需进一步研究”;2019年ICD-11发布后,欧美游戏行业机构质疑诊断标准可能掩盖抑郁症等共病。钟娜强调:“临床中确实存在大量需要干预的病例,严格诊断标准是为了避免过度医疗。”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杨可冰补充道,基层医疗机构因专业团队匮乏,可能存在误诊风险。

成瘾机制:大脑奖赏回路的“病理性激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张锦涛揭示了游戏设计的“成瘾密码”:即时反馈机制、多巴胺刺激循环与社交需求满足,使青少年成为高危群体。12-25岁人群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理性决策能力较弱,更易陷入“焦虑-逃避-更焦虑”的恶性循环。杨可冰收治的病例中,七成患者伴随抑郁症、ADHD等共病,游戏成为他们自我疗愈的“错误药方”。

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长期游戏会导致前额叶功能改变,削弱风险评估能力。张锦涛警告:“游戏障碍侵蚀的是人生黄金期,即使戒断,功能损害也可能不可逆。”日本“蛰居青年”群体中,超六成有游戏成瘾史。

北京回龙观医院成瘾医学中心的沙盘治疗 摄影/本刊记者 孙厚铭

治疗困境:全病程管理破解“反复发作”魔咒

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开放病房里,患者通过心理剧、剧本杀等团体活动重建现实社交。杨可冰介绍,治疗采用“心理为主、药物物理为辅”模式:动机式访谈唤醒改变意愿,认知行为疗法调整负面思维,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缓解戒断反应。但挑战依然存在——80%患者未主动就医,家长认知误区与“网瘾矫治机构”的乱象加剧了治疗阻力。

“游戏障碍治疗如同管理慢性病,需长期跟踪。”杨可冰团队的全病程管理模式要求患者定期复诊,通过持续干预维持稳定行为模式。内蒙古财经大学心理咨询师严云鹤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治疗同盟”需联动家庭、学校,从环境层面阻断成瘾循环。

家长指南:识别早期信号与科学干预

当孩子出现成绩骤降、拒绝社交、情绪暴躁等信号时,家长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张锦涛建议,防控应前置:通过时间管理训练、户外运动替代等预防成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推行的“家校联合预防”已初见成效,通过早期筛查阻止轻度使用者发展为障碍患者。

冯骏的转变提供了积极案例:登山运动带来的成就感使其每日游戏时间缩减至3小时。“找到新兴趣后,对游戏的渴望自然减弱。”这印证了杨可冰的观点:“治疗目标不是彻底戒断,而是恢复对生活的掌控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冯骏、航航为化名)

《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第4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