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因与父亲激烈争吵而失眠的林晓晨,在短视频平台再次搜索“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她偶然进入一个心理直播间,主播温柔地说:“原生家庭不是你的错,我能帮你把伤口变成铠甲。”连麦互动后,林晓晨感到“被听见了”,随后预定了付费课程。
95后程序员殷曦在遭遇情感危机后,也进入了心理直播间。主播用“回避型依恋”“情感投射障碍”等专业术语拆解他的聊天记录,精准戳中他的焦虑。然而,当他试图用课程中的“冲突解决话术模板”与女友沟通时,却被质问“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好像并没有什么效果。”殷曦无奈地说。
“3天教你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解决亲密关系困惑”“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涌现出大量心理类直播间,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吸引观众互动并引导购买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真的靠谱吗?年轻人又该如何分辨?
20岁的林晓晨第一次在心理直播间与咨询师连麦时,忍不住哭了。“小时候我家就像‘战场’,爸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摔锅砸碗是家常便饭。”长期压抑下,林晓晨一度敏感自卑。
进入大学后,林晓晨首次接触到“原生家庭”概念。在直播间,她将内心想法打在评论区,温柔的主播主动邀请她上麦。倾诉过程中,主播未打断她,只是偶尔说“我理解”“这不是你的问题”,最后轻声建议:“你的情况需要系统疏导,我的付费课有专门针对原生家庭的模块,可以考虑。”
699元的费用不低,相当于半个多月的餐费。林晓晨最初有些怀疑,但仔细查看主播资质后,发现其有名校学术背景和实践经历,咨询个案时长超1000小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点击了付款。
令林晓晨惊喜的是,课程让她收获颇丰。“老师讲得很细腻,每个案例仿佛都在‘演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小时候的委屈和无奈,很多困惑被点亮。”林晓晨说,“我们还建了微信群,学员们互相鼓励,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很温暖。”
“这门课对我来说是学习,也是疗愈。我理解了父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在寻找和他们相处的新方式。”林晓晨说,“虽然家庭氛围一时难以好转,但我希望未来关系能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唐信峰表示,心理直播间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状。“一次专业心理咨询费用较高,线上能‘薅羊毛’,还能获取有效信息或参考意见。”唐信峰说,这种形式对部分存在困惑但未寻求到专业渠道的人而言,比较诱人。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苦闷无处倾诉,网络心理直播提供了一个匿名不露脸的环境,在“陌生人树洞”里获得情感支持。唐信峰认为,在不违反法律和伦理的情况下,若能满足公众需求、带来有效帮助,这种形式是可行的,“是一种新的陪伴方式”。
然而,唐信峰也强调,心理直播间主播需遵循心理咨询伦理。“他们满足了求助需求,但通过公开连麦获取流量或引导购买课程,不应打着心理咨询的名义。心理咨询师需保护来访者隐私,减少创伤暴露风险。”
心理学专业研二学生刘桐围观过一次心理直播课上的连麦咨询,大为震惊:“这样也算心理咨询?”
“直播连麦中,来访者剖开内心,主播随意评价,一点也不专业。”刘桐说,每次看到打着心理咨询名义的直播课程,她都想质问主播的伦理守则,以及是否会提前告知连线观众在公共平台暴露创伤的危险。“倾诉应在信任关系及安全环境下进行,而非网络公开环境,否则一旦泄露或被利用,可能造成更大心理创伤。”
此外,心理咨询师资质也潜藏风险。95后女生曾婷婷曾进入一个亲密关系心理直播间,主播自称有海外留学经历,旁边写着“三句话疗愈不了你,是我的错”。在线连麦时,主播除讲自己的故事外,还要求提供出生年月日。曾婷婷犹豫后报了农历生日。
主播套用理论为曾婷婷贴上标签:“你的生日显示,性格执着,是焦虑型依恋人格。”曾婷婷表示疑惑时,主播笃定地说:“这是你潜意识里的东西,你可能自己都察觉不到。”
“这个主播明显不靠谱,根本不是心理学。”曾婷婷果断退出直播间。
广东白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陈晓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咨询20年,近5年也开展过上百场心理直播课。
“很多所谓的心理疗愈,实际上和心理学无关,而是关于‘身心灵’。”陈晓说,原生家庭话题是重灾区。“许多直播课上,大家彼此讲述父母对待自己有多糟糕,再抱头痛哭。不专业的理念灌输,反而会激化父母和子女矛盾,让关系更糟。”
“真正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会在三更半夜直播,更不会故意煽动观众情绪。还有一部分人没有专业资质,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咨询,就开始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甚至推销更多课程。”陈晓说,“跟健身房的销售差不多。”
陈晓表示,许多心理直播间的连麦模式最多只能算是心理倾诉,不应标注为“心理咨询”。短时间、公开环境下无法解决来访者核心问题,反而是在“把心里的伤口反复扒开给别人看”。
“专业的心理咨询会为你扒开伤口,但也在用专业知识清创、包扎。而在心理直播中把伤口反复暴露给陌生人,有可能会让它变得更严重。因为直播间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不是‘无菌’的,会被他人围观,受他人评论影响。随便一个观众的评论都可能在原有伤口上撒盐。”陈晓解释。
在陈晓的直播间,经常有观众主动要求连线。“有的人已有严重心理问题,我就会劝他,通过直播、连麦无法解决问题,需要去医院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陈晓说。
26岁的陆雨薇也报名过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直播课。群组里300多人分享着相似创伤:被父母贬低的公司职员、遭家暴的大学生、因催婚抑郁的独生女。所谓的“疗愈”却是固定套路——每晚8点直播解读《原生家庭创伤十大症状》,学员反复书写“父母伤害清单”。
学习两周后,陆雨薇发现与想象的不太一样。所谓的“系统疏导”,常常是主播对着PPT念心理学名词,偶尔穿插几个“学员成功案例”。
课程提供的“和解话术”让家庭矛盾更激化。她按话术给母亲发“情感表达短信”,换来“又乱花钱学歪理”的责骂。一些心理学理论让陆雨薇的知识增加了,但具体操作方式让她感觉“这根本不适合自己”。“还有群友说,学习课程后,反而和父母关系更差,对父母有了更大怨气。”
唐信峰指出,心理健康服务可根据深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心理学科普,是较为简单的心理学知识讲授,公众可通过看书、看科普视频、听直播课程等形式获取。其次是心理教育,在看科普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入一部分技术练习和体验。
更深一层则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通常是个体或团体形式,团体咨询整体人数约为6-15人,需要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深度互动以达到疗愈效果。“心理直播课,绝大多数属于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心理科普部分。”唐信峰说。
唐信峰指出,原生家庭相关问题若作为心理学知识进行科普性质传播,让大家了解自身过往经历的影响,这类科普是有意义的。只是,原生家庭概念背后有深厚理论基础,如精神分析学也称心理动力学,真正了解有一定门槛。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一个人,直播课程里单纯讲述理论、技术或例子可能并不适用每一个人,甚至有时候会用一刀切、夸张的方式诱导来访者购买课程,引发伦理问题。
唐信峰曾与学生开展一项研究,面向“社恐”(社交焦虑)人群开发了一个3小时的科普讲座,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研究其效果。结论表明,与什么都不做的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会在心理健康素养(知识、污名化和求助意愿)层面有提升,但干预之后、1个月和3个月的追踪数据表现,社交焦虑症状并没有显著缓解。
“这说明,知识的提升并不能带来症状的疗愈,致病的因素和土壤依旧会影响你,这就是心理科普性质的直播课最大的问题。”唐信峰说,如果要得到显著的改变,还是要进行更加深度的干预,比如心理教育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单纯听课不一定能带来改善”。
陈晓也指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具有不可重复性。但心理学的课程往往不会“精确到本人”,很多人“大道理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寄希望于通过心理直播课去彻底解决自己的成长问题,不要抱太高的期待。可以先学习理论,如果在听课过程中察觉到一些让自己痛苦、长久未解决的议题,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同时,一定要寻找有资质的、正规平台。”
如何分辨靠谱的心理直播课和心理咨询师?唐信峰建议,首先看主播的学历教育、受训背景,是否受过正规的心理学培训,有多少咨询和督导经验,如果都比较充分,说明可信度较高。如果只是流量很大,背景描述却十分含糊,不敢把明确的受训背景写上去,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此外,心理直播的具体形式和效果需要让消费者提前知晓。例如心理科普能帮助公众增长知识;含有一定练习和体验的课程形式(比如社群学习打卡)则可能属于心理教育,能带来一些实质性的疗愈效果,但它们都无法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为此,健全网络心理直播的相关法规政策十分重要。心理健康促进需要一定专业门槛,但数以万计的心理博主中,仅少部分具备专业资质,很大一部分是胜任力不足的从业者。“有资质考核、法律监管,而不是仅依赖消费者自己甄别,才能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唐信峰说。
唐信峰期待更多专业、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进入心理直播行业。“专业人士的加入对于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他们能通过真正专业的方式,在网络新媒体的加持下,把心理学内容更好地科普出去,传播更为科学、有循证依据的知识。”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除唐信峰、陈晓、刘桐外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