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保暖需谨慎:这些常见习惯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随着气温骤降,许多家庭开启供暖设备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然而北京市隆福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慧指出,部分看似舒适的过冬方式实则存在健康隐患。本文将揭示四大冬季常见保暖误区,帮助读者科学防寒。
62岁的张先生为照顾畏寒的老母亲,整个冬季紧闭门窗导致反复感冒。徐慧医生解释,长期处于密闭环境中,室内空气干燥且病毒浓度升高,易引发咽干、咳嗽等"暖气病"。冬季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门诊中常见"一人感冒全家感染"的案例。
专家建议:每日分房间轮流开窗通风20分钟,通风时注意添衣保暖。使用加湿器时需定期清洁,建议每周清洗一次,避免细菌滋生。
60岁的周女士听信网络传言,在加湿器中添加板蓝根和醋预防感冒,结果出现持续性咳嗽。徐慧医生指出,板蓝根雾化无法达到消毒效果,且醋的刺激性成分可能损伤气道黏膜,严重时可引发哮喘。加湿器应仅用于增加空气湿度,添加自来水可能因矿物质沉积产生白粉,建议使用纯净水或煮沸冷却的白开水。
使用规范:每日使用不超过6小时,每周彻底清洁一次,防止军团菌等微生物滋生。市场上的"加湿器杀菌剂"可能含致癌物质,切勿随意添加。
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成主任接诊的70岁患者,因长期将热水袋紧贴小腿导致深二度烫伤。冬季门诊每日约接诊10例类似病例,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因皮肤感知力下降成为高危人群。40-45℃的热源持续接触6小时即可造成深层损伤,愈合周期长达1个月以上。
安全贴士:暖宝宝需隔衣使用,热水袋应包裹毛巾并避免灌满。使用电热毯建议睡前预热,入睡时关闭电源。出现红肿、水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63岁的曹先生遵循网络建议每日泡脚至大汗,结果出现心悸头晕。西苑医院孙林娟主任指出,冬季泡脚应遵循"身暖微潮"原则,水温40-45℃为宜,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需控制水温并抬高双腿,高血压患者水位不宜超过小腿。
中医提醒:体质虚寒者可添加艾叶、生姜等温经药材,但切勿追求出汗效果。泡脚后立即擦干双脚并穿戴保暖袜,防止寒气入侵。
中国疾控中心提醒,暖气片烘烤湿衣物可能滋生烟曲菌,引发肺部感染;加热牛奶、中药等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和成分变质;直接解冻冻肉易滋生细菌。建议选择空调制热时搭配加湿器,温度设定在20-22℃最适宜。
(北京晚报 记者 柴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