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持续走低,一款宣称能“3秒速热、最高65℃”的电加热衣成为冬季消费市场的热门单品。这类产品通过内置发热元件实现主动保暖,但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和实际效果存在诸多疑问。本文将从技术原理、质量标准、实测数据及使用规范等维度,全面解析电加热衣的安全性。
一、电加热衣市场现状:价格跨度大,功能宣称夸张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电加热衣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产品形态涵盖外穿马甲、夹克及贴身保暖内衣。部分商家宣称其产品具备“20个发热区域”“四档温控(40℃-70℃)”“可水洗”等功能,甚至标注“军工级发热材料”等营销话术。

据专家介绍,电加热衣的核心原理是在衣物内衬嵌入发热片,通过充电宝供电实现局部加热。目前主流发热材料分为三类: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业长期缺乏专项国家标准。此前商家多参照2008年发布的《电热毯、电热垫等柔性加热器具》标准(GB4706.8-2008)。2024年新修订的国标(GB4706.8-2024)首次将电加热衣单独列章,明确要求温度上限、电气安全等指标,新标准将于2026年8月1日正式实施。
二、实测揭露:部分产品存在三大问题
消防部门针对市售电加热衣开展的模拟试验显示,部分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隐患:
1. 温度虚标严重
试验选取4款售价100-300元的碳纤维发热马甲,发现:

2. 电气安全不达标
拆解发现:
3. 资质证明缺失
部分产品仅提供纺织物检测报告,缺乏加热电器类的3C认证或质量检测报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三、安全使用指南:五招规避风险
专家指出,合规电加热衣采用5V低压供电,正常使用不会漏电伤人,但需注意以下要点:

1. 选购认证产品
2. 规范使用环境
3. 严格遵循清洗要求
4. 定期检查维护
5. 特殊人群慎用
糖尿病患者、皮肤敏感者及儿童,建议咨询医生后使用,避免低温烫伤风险。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监制/李浙 主编/张志达
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