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沙9月23日电(记者 傅煜)近日,湖南某高校新生因参与“刷单日赚300元”活动,在收到“首单返10元”后,被“连环任务”骗光生活费;另一名8岁小学生在短视频平台追星时,被冒充明星团队的“律师”诱导转账6万余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均来自湖南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闻发布会通报的涉学生电诈案件。
新技术催生诈骗新变种,学生群体成重灾区
随着云服务、IP跳转、星链、AI等新技术被诈骗分子利用,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持续升级。学生群体因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指出,当前针对大学生的诈骗类型主要包括“兼职刷单”“租借两卡”(银行卡、电话卡)等。
例如,诈骗分子以“借卡走账”“刷流水”或“给好处费”为诱饵,引诱学生出租出借身份证、银行卡及信用卡,用于诈骗收款、洗钱等违法活动。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被“高薪”骗至境外,被迫参与电信诈骗,甚至有个别学生因梦想“一夜暴富”而主动实施诈骗。
中小学生频陷游戏交易、冒充明星诈骗陷阱
针对中小学生的诈骗手段则更具迷惑性。余伟良介绍,主要类型包括“游戏账号交易”诈骗、冒充“明星”诈骗和“盗抢电话手表”诈骗。例如,一名8岁小学生因轻信“蛋仔派对”游戏“免费送皮肤”的虚假宣传,开启屏幕共享后导致母亲银行卡内1万元被盗;还有诈骗分子通过“求同情”“给糖果”等方式骗取或抢夺低龄学生电话手表,用于实施诈骗。
湖南多措并举筑牢校园反诈防线
为有效预防涉校涉生诈骗案件,湖南教育系统从宣传教育、氛围营造和学生管理三方面发力。针对大学生,重点加强实习实训、求职季等时段的管理与提醒,防止被“高薪”“高福利”诱骗;针对中小学生,强化家校共管,指导家长管控好手机和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校园反诈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责任人。”余伟良呼吁,全社会需携手筑牢反诈防线,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共同守护师生财产安全与校园平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