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丰收节新观察:从传统农耕到数字农业的时代跨越

时间:2025-09-23 17:02:58 来源:中国吉林网 作者:付子豪

秋分时节丰收景象

  秋风送爽,五谷飘香。9月23日,当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带来昼夜均分的秋分时刻,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这个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如今正焕发着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机——从传统农业的“颗粒归仓”到现代农业的“代码归仓”,丰收节见证着中国农业从古至今的深刻变革。

  节气与节日的时空对话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极具哲学意味的节点,其昼夜均等、万物收敛的特性,与丰收节“庆丰收、促和美”的主题形成完美呼应。将现代节日嵌入古老节气体系,不仅是对“天人合一”传统智慧的当代诠释,更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在丰收节期间,孩子们通过研学活动辨识五谷,城市家庭参与“开镰仪式”体验农耕,短视频平台掀起“晒丰收”热潮。这些创新形式让节气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正如文化学者所言:“当孩子们能准确区分小麦与韭菜,当都市人开始关注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这就是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

  农民身份的百年嬗变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人,到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农人”,中国农民的身份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在山东寿光的智慧大棚里,90后农人通过手机APP调控温湿度;在四川大凉山,返乡青年用直播电商将核桃卖向全国;在黑龙江垦区,农业合作社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正如一位80后新农人所说:“现在手机是新农具,数据是新农资,直播是新农活。”这种转变背后,是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全链条的重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1.8%,彰显着数字农业的蓬勃生机。

  生产方式的智能革命
在北大荒建三江分公司,无人驾驶收割机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在浙江德清的“数字农场”,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数据;在陕西洛川,果农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全球苹果市场行情。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数字农耕图景”的生动轮廓。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建成智慧农业应用基地超过1.2万个,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所言:“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的‘耕种管收’全流程。”

  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
丰收节已超越单纯庆祝活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平台。在品牌打造层面,各地通过节庆活动推出区域公用品牌,如“赣南脐橙”“五常大米”等,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在城乡融合方面,市民下乡体验农耕、农民进城展示技艺,双向互动消弭城乡隔阂;在模式创新领域,无人农场、循环农业、三产融合等新业态在节庆聚光灯下加速推广。2023年丰收节期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80亿元,带动超300万农户增收,充分彰显其作为乡村振兴“超级IP”的强大动能。

  数字丰收的时代答卷
从田间地头的硕果累累,到数据流中的“数字丰收”;从传统农具的汗水耕耘,到智能设备的科技赋能;从农耕文明的代际传承,到数字农业的创新突破。丰收节的变迁史,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当我们庆祝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时,既要铭记“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智慧,更要把握“代码即财富”的数字机遇。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正是对“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诠释。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