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11月18日电(刘驰原 周艺伟)金穗垂垂,仓廪盈盈。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山东始终将种业振兴视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核心战略。从实验室到田间,从企业到农户,一粒粒种子正串联起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引擎。

订单农业破局:洋葱制种带动村集体增收
今年秋季的连绵阴雨让山东多地秋收秋播受阻,但泰安市宁阳县的制种田却生机盎然。在宁阳经济开发区彩石村,村民程伟正熟练地将洋葱小鳞茎埋入土中:“一亩地纯利近万元,比种玉米省心多了。”
三年前,彩石村还面临“种得出、卖不掉”的困境。通过与外地大型收购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形成“企业订单+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模式,该村2024年洋葱制种收入突破400万元,邢家庄、枕河村等邻村纷纷前来取经。与此同时,伏山镇张堂村通过订单销售制种黄瓜,带动2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磁窑镇流转3000亩地发展花生制种,年产值达3000万元,5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宁阳县以“一粒种子”串联起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片区共富的产业链。
乡土人才赋能:食用菌种培育引领产业升级
走进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万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菌棒上挤满鲜嫩肥厚的平菇。这是合作社负责人许万昌三年前发现的平菇新品种“田园黑平”,经十多次提纯复壮后,在色泽、产量、抗菌性等方面表现优异。

作为“齐鲁乡村之星”和省级科技特派员,许万昌深耕蘑菇种植40余年,先后推广银耳、灵芝、鸡腿菇等品种,带动周边发展400余亩蘑菇种植,年产量达1300万斤。东昌府区通过引育乡土人才,优化乡村人才振兴环境,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科技服务护航:小麦良种繁育筑牢丰收基础
鲁西南冬小麦播种已基本完成。在菏泽市郓城县杨庄集镇红门厂村,种粮大户石洪见望着平整的麦田满怀期待:“今年种的济麦22是县种子公司推荐的晚播良种,技术员全程指导精播,去年亩产就达1200余斤。”
郓城县种子公司技术员樊祥勇介绍,公司9.2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覆盖12个乡镇,播种任务已完成80%以上。公司组建40人技术团队,实行“万亩3人”片区帮包制,提供从耕种到田间检验的全流程服务。

郓城县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科研+企业+基地”发展模式。目前,该县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达15.1万亩,年产良种6500万公斤,其中3000万公斤外调至其他地区;大豆良种繁育面积3万亩,产量660万公斤。作为全国小麦制种大县建设单位,郓城县计划5年内将良种繁育基地扩大至20万亩以上。
创新技术突破:草莓脱毒育苗激活特色产业
在菏泽鲁西新区马岭岗镇解北村,扶农双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百日红生态采摘园联动协作,专攻草莓苗选品、培育及本土化适配。生态园采用脱毒育苗技术,搭配基质栽培与滴灌系统,使草莓苗成活率达90%以上,预计优质草莓亩产可超5000斤。
优质草莓苗催生双向增收格局:种苗外销至周边农户,鲜果入驻知名连锁渠道。生态园固定雇佣20余名本地村民,农忙时吸纳100余人就业,让妇女、老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增收。目前,合作社社员达115人,辐射带动216个采摘种植大棚,草莓种植面积2000余亩,每亩净利润超3万元。“一株好苗”带动“一片好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从洋葱制种的订单突围到食用菌种的本土培育,从小麦良种的规模化繁育到草莓种苗的特色赋能,山东以“一粒种子”为支点,撬动产业链升级、激活人才活力,让特色种业在田间地头结出丰硕成果,书写出保障粮食安全与村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齐鲁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