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粮安民富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时间:2025-09-24 20:04: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巴彦淖尔9月24日电 题:河套平原杭锦后旗:粮安民富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金秋九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迎来丰收季:从零散田变身连片丰收园的玉米地,盐碱地蜕变为年产值300万元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再到连续两年刷新内蒙古春小麦单产纪录的高产示范田……这片河套平原腹地正通过三大创新模式,书写着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答卷。

近年来,杭锦后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统种共富、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赋能三大路径,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又让农户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走出一条具有河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蒙海镇红建村统种共富示范园区

碎地拼成“增收田”:统种共富激活土地潜能

在陕坝镇赤峰村,3.2万亩连片玉米田里,无人驾驶播种机正进行精准作业。这片由党支部领办的统种共富示范区,通过“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模式,将1468块碎片化耕地整合为12个千亩方田。

“以前8亩地年收入6000元,现在土地分红加务工能挣4.2万元。”村民李根有展示着手机里的收入明细,“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每亩省120元,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3倍,我们还能在周边企业兼职。”

穗穗丰收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双岁介绍,通过“七个统一”(统一种植规划、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收益分配)体系,玉米亩均纯收入达1000元,葵花达1500元。目前该模式已覆盖14个试点村,服务农户1657户,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

三道桥镇黎一村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

闲地变身“致富源”:盐碱地养出“塞北虾乡”

三道桥镇黎一村的200亩盐碱地养殖池里,工作人员正将3000万尾南美白对虾分拣装车。这片曾撂荒的盐碱地,通过“以水降盐、以渔改土”技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养殖水体经三级沉淀后用于灌溉,土壤含盐量从0.8%降至0.3%。”君渔农业总经理王金金说,项目年产值300万元,带动12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村民王军感慨:“以前种玉米亩均收入400元,现在养虾每月工资5000元,土地流转费还能拿800元/亩。”

该镇计划三年内扩建至1000亩,打造集养殖、加工、科普于一体的“塞北虾乡”产业集群,预计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头道桥镇民丰村小麦收割现场

科技种出“高产田”:良种良机良技协同发力

头道桥镇民丰村的小麦高产示范田再次刷新纪录:155亩春小麦经专家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715.6公斤,较上年提升9.84公斤。这片由根虎奶牛养殖合作社经营的高产田,构建起“种养循环+智慧农机+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我们利用2000头奶牛的有机肥还田,配合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小麦蛋白质含量达14.2%。”合作社负责人王根虎介绍,通过选用“永良4号”优质品种、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无人机“一喷三防”等技术,实现每亩节本增效180元。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杭锦后旗的实践验证了“四良融合”(良田、良种、良机、良技)模式的可行性,将在全区推广该高产技术体系,力争到2026年小麦平均亩产提升15%。

从碎片化耕作到规模化经营,从盐碱地治理到生态渔业开发,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升级,杭锦后旗正以创新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