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盐城9月25日电(记者 谷华)9月24日下午,以“加强湿地教育与保护,建设湿地教育网络”为主题的“湿地教育与保护青年论坛”在江苏盐城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全球湿地生态保护议题,旨在通过青年力量推动湿地教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江苏盐城坐拥太平洋西岸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683万亩沿海滩涂湿地,每年吸引20万至30万只越冬候鸟栖息,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300多万只鸻鹬类候鸟的重要停歇地。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彰显了盐城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全球价值。
“盐城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持续推动黄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尤其注重为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搭建平台。”盐城市副市长李兰翔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青年群体是生态保护的创新力量,政府将全力支持其在湿地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树青指出,青年是湿地保护的生力军,构建全球化的湿地教育网络对培养未来环保领袖至关重要。通过系统化的教育与实践,可激发青年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与创新力。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青年交流平台”专业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盐城市委宣传部 供图)
论坛现场举行了“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青年交流平台”专业委员会委员及顾问聘任仪式。9位来自生态学、教育学、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专家受聘为委员,将为青年参与湿地保护提供学术指导;4位资深专家加入顾问团队,为平台发展提供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全球湿地教育网络”正式启动,该网络将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广标准化、创新化的湿地环境教育课程与实践模式,为各国湿地学校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持。
在专题报告环节,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缅甸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的中外嘉宾与青年代表,围绕湿地环境教育创新、社区合作保护机制、湿地公约实践案例、社会组织参与模式及青年行动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了全球范围内的前沿案例与创新理念,为湿地保护与教育提供了多元化思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