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数字技术赋能:沉浸式藻井艺术展解锁古建新魅力

时间:2025-09-25 03:0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崔艳燕)当观众步入百年古殿的360度沉浸式空间,抬头仰望的不仅是穹顶的藻井艺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数字文化盛宴。9月24日,‘穹天玉宇——沉浸式中国藻井数字艺术展’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与创新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拉开帷幕,通过前沿数字技术重构传统建筑美学,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范式。

穹天玉宇沉浸式藻井艺术展现场

作为古建筑‘天花板’的藻井,其名称中的‘藻’源自水草意象,内壁常雕刻莲花、菱角等水生植物纹样,既承载着古人‘以水制火’的防火智慧,也凝聚着东方建筑美学的精髓。本次展览聚焦隆福寺、天坛、故宫等北京地标建筑的藻井艺术,运用高精度三维扫描、裸眼3D建模及动态特效技术,将静态的建筑构件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景观。六面环绕的LED屏幕与顶部方形屏构成沉浸式全景空间,观众可360度观赏藻井的龙纹浮雕、星象图等细节,甚至通过现场绘制体验古代纹饰的精妙。

‘这种呈现方式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活动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之纲在采访中指出,‘展览通过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场馆,用有限空间传递无限文化信息,帮助观众建立从视觉审美到文化认知的完整链条。’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现场

同步举办的学术论坛上,来自文博、科技、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围绕‘数字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工业遗产空间转型’‘数字化驱动的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者认为,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文化遗产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例如,故宫藻井的数字化复原项目已吸引超百万人次线上访问,而线下展览的互动装置则让观众亲手‘绘制’传统纹样,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

‘视觉冲击力太强了!没想到古建筑细节能这样呈现。’观展市民田女士表示,‘以后去景点会更留意这些文化元素。’这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更为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正如王之纲教授所言,当数字技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文化遗产便能真正融入大众生活,焕发持久生命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