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多地严抓校园食品安全:新规出台守护学生餐桌安全

时间:2025-09-25 18:02: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阳禾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 袁秀月)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教育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旨在进一步规范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食堂的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餐桌上的安全。

校园食品安全新规

严控食材质量:禁止采购不合格产品

《指引》明确要求,学校在采购大宗食材时,必须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质量安全可靠。采购的食品及原料应遵循安全、健康、符合营养需求的原则,坚决禁止采购和使用不合格食材。在验收管理环节,学校需建立“双人或多人联检”查验制度,确保验收过程公开透明。对于验收不合格或禁止采购的食材,应当场退回或销毁,并如实记录。

为提升管理效率,《指引》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大宗食材采购数字化平台,推进电子化票证管理,使采购流程更加透明、高效。

强化供应商管理:建立退出机制

《指引》提出,每一学年,学校应对中标供应商实施学年度评价,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退出机制和应急预案。考核工作可采取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方式进行。若在供货过程中发现供应商提供假冒伪劣、不合格食材等问题严重,或因所供应大宗食材直接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学校应立即取消其供货资格、终止合同,并追究供应商造成的损失及法律责任。同时,学校需及时向教育部门报告,将违规供应商列入不良记录清单。

在档案记录管理方面,《指引》要求学校留存每批大宗食材的供货清单,清单上应有供应商盖章或签字,并详细记录食材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记录和凭证的保存期限应不少于二年。

此外,《指引》还强调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违规行为进行记录并依法公开。学校应落实校园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内容,每学期至少在食堂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确保食品安全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多地多部门联动:从严从重处理违规行为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多地多部门纷纷出台规定,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从严从重处理违规行为。

例如,今年1月,国务院食安办、教育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压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包括落实校长(园长)负责制、规范大宗食材采购、严格承包经营行为管理等。

今年4月,《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正式施行,明确学校、幼儿园违反规定要求的,应当从重处理。

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标,为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的合规管理提供了标准化指导。例如,学生餐中的热食在熟制后需在1小时内分装成盒或直接盛放于密闭容器,且制作完成后食用时限不超过3小时;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等。

此外,多地还出台了具体举措,严抓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如北京市近日发布了《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学校食堂异物管控规范》《学校食堂病媒生物防制规范》三项地方标准,通过明确制度要求、确定技术标准、规范加工操作等,防控食品中混入异物、病媒生物污染食品、餐具洗涤剂残留超标等风险。

云南则出台了《云南省中小学校园餐“十化”管理规定》,从资金监管、食材供应、价格公示、群众监督等十个方面对校园餐管理进行全流程规范管理。

为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多地还通过公开监督举报方式、发放举报奖励等方式,激发社会各界对“校园餐”的监督热情。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地方仍然出现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警示我们专项整治任务仍然艰巨。我们将抓紧不放、持续用力,特别是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