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乌鲁木齐红山之巅俯瞰,这座城市早已褪去旧时模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平房,车流如织的河滩快速路串联起现代都市的脉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元提供的对比照片中,20世纪60年代空旷寂寥的河滩周边,如今已蜕变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区。
一座城市,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从破旧棚户到广厦万千,从泥泞土路到立体交通网络,从煤烟笼罩到年均312天蓝天白云,乌鲁木齐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辉煌成就。这座位于天山脚下的城市,用7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边疆重镇到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跨越。
棚户区蝶变:安居梦照进现实
天山区黑甲山街道的艾再孜·买买提大叔至今记得,三十年前全家五口挤在32平方米土坯房的窘境:'冬天架炉子烧煤,屋里烟熏火燎,出门寸步难行。'这片1.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密集居住着4.66万人,私搭乱建的房屋、杂乱如麻的电线、泥泞不堪的巷道,构成了居民日复一日的生活图景。
回族居民赵琼阿姨回忆道:'过去雨雪天必须穿胶靴出门,孩子生病时奶奶推着小车要走很远求医。'黑甲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马一铭补充了一个细节:'以前下雪天,居民得花一块钱坐马车才能到主干道。'
转机出现在2007年。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破旧房屋被林立的高楼和绿地取代,污泥淤积的巷子变成宽阔马路。艾再孜·买买提搬进配备地暖、天然气的新房,赵琼阿姨笑着说:'现在穿高跟鞋也能随便走了!'配套建设的学校、医院和超市,让'幼儿园就在马路对面'成为现实。
地标焕新:从市井到国际范
位于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如今已是集特色建筑、民族商贸、歌舞演艺、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地标。日均客流量高峰时连续多日超20万人次,文创店、餐饮店和非遗工坊琳琅满目。
天山区政协常委马俊在此生活了55年,他记得2000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自建房拥挤不堪,每年冬天垃圾污水结冰,开春时路面能比平时高一米。'随着2003年新疆国际大巴扎建成营业,这片区域彻底改头换面。'现在很多朋友从住平房到开轿车,生活质量大幅提升。'马俊说。
蓝天保卫战:从'黑锅盖'到白云朵朵
刘元摄影师的记忆中,15年前的乌鲁木齐冬天'很少有人穿白衣服出门,一天下来就变黑了'。那时冬季靠烧煤取暖,煤灰笼罩天空形成的'黑锅盖',让刚落的雪很快覆上黑灰。2012年启动的'煤改气'工程,让这片区域陆续告别燃煤取暖。
数据显示,到2024年乌鲁木齐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312天。这项关涉民生的系统工程,不仅改善了环境,更让居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幸福密码: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提升
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笑容成为最动人的风景。社区合唱团的老人们排演时欢声不断,游客手持相机笑容灿烂。马俊道出许多人的心声:'我父亲50岁就显老了,而我今年55岁还觉得年轻,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这份快乐源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源于社区无微不至的服务。赵琼阿姨说:'社区有活动总会通知,下楼就能跳舞,参加活动还有奖品。'对于独居的艾再孜·买买提大叔,社区工作人员的响应有时比孩子还快。'我们不仅要让居民住上好房子,更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马一铭如是说。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乌鲁木齐的故事,仍在天山脚下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本文图片由新疆摄影家协会提供,数据来源:乌鲁木齐市统计局、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