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00后科班生投身养老服务:用专业与热情重塑行业未来

时间:2025-09-18 11:04: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琴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达514万,首次突破500万大关,占常住人口比例升至23.5%。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预计“十六五”初期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养老服务需求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一支由00后科班生组成的养老服务队伍正迅速崛起,他们以专业素养与青春活力,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社区驿站里的“00后”站长:24小时守护银发族

“您好,我这两天生病了,想咨询请小时工的事儿……”电话那头,东城区新景家园小区的陈奶奶试探着拨通了西花市南里东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电话。接电话的是00后站长张健,她耐心地为老人解答服务细节。这个仅有4名成员的驿站,提供助餐、助浴、心理慰藉等多元服务,还定期组织文化活动,成为周边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港湾”。

“白+黑”无缝响应,10分钟紧急救援

今年8月29日8点11分,张健刚到岗便接到紧急求助:一位独居老人如厕时摔倒。她迅速协调食堂工作人员任志峰、站员罗莲组成应急小组,10分钟内抵达现场。三人默契配合,将老人从浴室扶至床边,避免二次伤害。经检查,老人意识清醒但脚穿不防滑拖鞋,他们立即为老人更换鞋子,并反复叮嘱跌倒后的正确应对方式。一周后,家属专程送来“情暖人间 善德感恩”的锦旗,感谢团队的快速反应与专业处理。

类似紧急情况每年达十余次,驿站实行“三级联动”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电话畅通。夜间由轮班团队与社区志愿者协同保障,张健的手机始终保持开机状态:“我睡觉浅,就怕老人有需要。”

三本笔记记录800余个温暖连接

张健的工作台上,三本笔记本整齐码放:送药提醒、油烟机清洗需求、修脚预约……密密麻麻的记录中,还藏着只有她能看懂的符号——圆圈、叉号、箭头构成的工作语言。她的手机里存着867个联系人,其中800多个是老人及其家属,每个名字后都备注着详细信息:“高龄独居”“签约修脚”“待签约”……“当老人再次来电,如果你还记得他,他会很感动。”张健说。

这位四川姑娘从小由奶奶带大,2021年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从驿站专员做起。如今作为站长,她带领团队每周探访192位签约重点服务对象,每人每天走访约10户。“刚来时大家都白白净净的,如今个个晒得挺黑。”她笑着展示被晒黑的肤色。

康复室里的“00后”治疗师:用专业托起希望

每天下午两点半,89岁的王奶奶准时来到恒颐复健之家老年公寓的康复室,等待00后康复治疗师汪唯一为她做腿部训练。半年前,王奶奶因髋关节骨折入院,如今已能借助助行器独立行走。“用力踩我的手,往下,一、二、三……”汪唯一扎稳马步,托起王奶奶的腿轻声鼓励。这是她当天接待的第四位老人,抬腿、伸胳膊、迈步……这些动作她每天要重复上百次。

“体力活”里的巧思: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

公寓内住着80多位中重度失能老人,不少人伴有认知障碍。汪唯一的办公桌上,厚厚一沓健康档案记录着每位老人的评估量表:失能状况、偏瘫程度、步行功能……“老人从训练到康复需要循序渐进,就像婴儿从躺到站立一样。”她为每位老人制定个性化方案,从被动活动到自主行走,一步步激活身体潜能。

面对认知障碍老人,汪唯一用“巧劲儿”开展训练。曾有一位72岁的奶奶因神经疾病双手呈“爪形手”,训练时突然抓伤她的胳膊。“你不能怪她,她就像个孩子。”汪唯一说。后来,她发现这位老人爱猫,便用猫咪玩具和录音吸引其注意力,再配合食物引导完成伸胳膊动作。

情感陪伴:把老人当自家爷爷奶奶

在养老院,康复师不仅是功能的重建者,也是情感的陪伴者。汪唯一常陪老人聊天,留意他们的小愿望:“偶尔提到想吃什么,只要我们能做到,就尽量满足。”老人们也把她当自家孩子疼爱,下雨天硬要送雨伞,还往她手里塞零食。

作为00后,汪唯一从不觉得与老人相处是负担:“我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跟他们交流就像跟我爷爷奶奶交流一样。”家里的四位老人相继去世,她似乎将未曾释放的思念,悄悄投注到了工作中去。

随着西城区陶然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建成,汪唯一将康复知识带到社区,让更多老年人受益。在这个总被误解为“又累又苦”的行业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尤其是看着他们自己站起来重新走路的背影,那一刻,一切都值得。”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统筹/李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