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8月,全国涉企行政检查次数同比下降超30%,问题发现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危险废物标志需更新为最新样式”“精馏塔釜未设置双阀”“其他检查项均合规”……在浙江省衢州市某新材料公司,应急管理局与生态环境局联合执法组完成检查后,当场向企业反馈整改意见。这场高效检查的背后,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持续深化。
2025年3月,司法部启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检查”问题。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全国涉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超30%,但问题发现率提升16%。司法部负责人指出:“检查次数减少而质效提升,说明精准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在浙江金励环保纸业,联合检查组整合应急、发改、住建等部门力量,实现“一次进门查多项事”。企业负责人施女士感慨:“过去各部门轮流检查,整改意见还互相矛盾。现在检查次数减少,整改要求更明确,企业能安心经营。”
这种“综合查一次”模式正在全国推广。湖南省长沙县率先公布县级涉企检查主体清单,明确70个法定主体、891项检查事项,通过跨部门联合检查使涉企检查同比下降71%。浙江省计划到2027年实现80%以上检查采用联合模式,非现场检查占比逐年提高。
山东省莒南县将企业按风险等级分为A-D四类,实施差异化监管。A级企业享受“非举报不检查”待遇,D级企业则接受重点监控。碧海包装材料公司负责人胡顺广表示:“作为A级企业,检查频次减少一半以上,让我们更有信心扩大生产。”
北京市场监管部门运用AI技术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可视化管理,对违规企业启动全方位现场检查。今年上半年,全市23.1万户企业纳入“无事不扰”清单,同时3023户高风险企业被移出清单加强监管。
华东政法大学章志远教授强调:“对诚信企业‘无事不扰’,对食品安全等高风险领域必须‘重点盯防’,既要遏制无效检查,也要守住安全底线。”
广东省推行“亮码入企”制度,企业可通过扫码验证执法人员身份、查看检查标准。博罗县司法局负责人介绍:“该制度赋予企业拒绝不合理检查的权利,去年以来涉企投诉量下降40%。”
在江苏淮安,河下古镇安装的智能感烟探测系统实现火灾“秒级响应”。咖啡店负责人陈欣说:“报警器就像24小时安全员,让我们能专注经营。”安徽“行政检查码”、甘肃污染源监控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正在构建全国智慧监管网络。
中国政法大学曹鎏副院长指出:“高智能执法平台平衡了‘无事不扰’与‘有效监管’,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分级分类更精准、企业监督更便捷。”
从“九龙治水”到“综合查一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这场行政执法改革正在重塑政企关系。当监管者用智慧手段画好“红线”与“绿线”,市场主体方能在法治轨道上轻装前行。
本报记者 张璁 亓玉昆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18日 第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