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高萌)近日在北京发布的两份权威调查报告揭示了中国制造业人才结构的显著变化:随着产业智能化升级加速,越来越多的应届本科生及研究生选择进入制造业领域,实现高质量就业。
资料图:2024年9月20日,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的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图为观众在低空飞行展区参观。(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这两份报告由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麦可思发布,其中《2020~2024届本科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覆盖5届共69.8万本科生样本,涉及570个职业和321个行业;《2017~201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五年后跟踪评价》则涵盖全国约9.7万本科生样本,覆盖382个本科专业、606个职业和319个行业。
在制造业智能化浪潮与政策扶持的双重推动下,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明显转向。数据显示,近五年应届本科生进入制造业就业的比例从2020届的17.9%稳步提升至2024届的22.5%,增长4.6个百分点。电子电气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成为主要吸纳方向。
从专业分布看,2024届进入制造业的毕业生中,机械类专业占比最高(16.1%),随后依次为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计算机类和自动化类。值得注意的是,与五年前相比,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生占比显著上升,反映出制造业对数字化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
研究特别指出,研究生学历人群进入制造业的比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19届毕业五年后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群体中,在制造业就业的比例已达23.1%,较2018届(22.0%)和2017届(21.7%)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进入制造业的学历提升人群在就业质量上表现突出:就业满意度达84%(较未提升人群高6个百分点),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1%(高5个百分点)。在岗位分布上,该群体从事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达12.6%,远高于未提升人群的3.9%。
专家分析指出,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型过程中,对系统化理论训练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高学历人才凭借其知识储备和适应能力,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核心岗位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产业升级创造的大量高技术岗位,又反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形成人才素质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推进,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场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不仅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也为高学历人才开辟了更具发展潜力的职业通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