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王思北)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18日在北京举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会上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内实现翻番,普及率达到36.5%。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生成式AI技术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核心用户群体特征显著,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报告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我国各类群体的日常生活。其中,40岁以下中青年用户占比达74.6%,大专、本科及以上高学历用户占比为37.5%,成为核心使用群体。从应用场景来看,生成式AI产品已覆盖回答问题(80.9%)、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内容创作等多个领域,并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传统行业中展开积极探索。
技术话语权提升,专利数量全球领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随着技术环境的持续优化,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显著增强。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总量的38.58%,位居全球首位。这一数据反映出我国在AI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可用”到“好用”,AI服务能力迈向成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折射出我国AI技术正从“可用”向“好用”、从“试用”向“常用”转型。他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已形成稳定支撑亿级用户、精准响应多样化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为产业大规模落地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红利加速共享,推动社会包容性发展
刘郁林进一步指出,伴随技术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加速向“深度实用”阶段迈进。未来,AI技术红利将从“少数人专享”向“多数人共享”转变,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包容性发展的新引擎。这一趋势不仅将重塑产业格局,也将为民生改善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