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滕州10月18日电(李明芮)10月18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山东滕州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120余位知名科学家、人文与自然科学领域学者、卓越工程师及大国工匠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墨子鲁班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创新发展路径。
10月18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山东滕州开幕。(李明芮 摄)
本届研讨会以“‘四大全球倡议’视野下墨子鲁班文化遗产与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融合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跨学科对话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结合。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山东省副省长温暖主持仪式。
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最新墨学研究成果及墨子鲁班人文与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课题,并正式设立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人文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实验室。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墨子学会会长李术才为首批专家代表颁发聘书,标志着该实验室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王学典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未来科技革新与社会形态重塑的核心力量,其发展需主动融入人文关怀。他强调:“科技发展不能脱离人文约束,人工智能本质是‘无温度的机器’,若缺乏伦理指引,可能引发技术滥用等风险。”
王学典进一步提出,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为人工智能注入人文温度,实现人文科学“温度”与自然科学“精度”的深度融合。他呼吁将伦理准则、情感共鸣等人文内核融入AI技术研发框架,避免技术发展偏离人文轨道。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孙小淳则从另一角度阐述观点。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不会造成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割裂,反而会强化二者的联系。“科学越发展,越需要人文支撑,技术再发达,‘人’始终是核心。”孙小淳强调,打破“人工智能仅属科学领域”的片面认知,是推动跨学科融合的关键。
在孙小淳看来,未来需深入思考如何让机器真正服务于人类需求,并在技术浪潮中重新审视人的本质、存在价值及伦理边界。“面向未来,我们既要让技术服务于人,也要在技术发展中守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