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而在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不仅是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正加速构建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用实际行动绘就最美“夕阳红”。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贴心的服务。
五年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得到了深入实施。截至2024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的数量已达到40.6万个,其中护理型养老床位的占比从2020年的48%提升至65.7%。护理型养老床位专为保障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而设,其占比的提升,意味着更多家庭能够走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城市已扩大至49个,累计有260万失能老年人享受到了这一待遇。今年7月,我国更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了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进一步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也在加快建设。目前,已建成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在上海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已实现全覆盖;在湖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数量超过8500个;而在全国范围内,每天有3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就餐点享受美味的餐食。
推动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壮大。在“十四五”期间,我国首次建立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序列,使得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总量突破了500万大关,为养老服务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支持。
从“养老”向“享老”迈进,以银发专列、康养旅居等为代表的“银发经济”正蓬勃发展,养老多元化服务供给不断扩大,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选择。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9岁,超过了“十四五”规划中“提高1岁”的目标。面向“十五五”,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将继续向“普惠、高质量、智慧化”迈进,为银发族群托起稳稳的幸福,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