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新疆治水奇迹:博斯腾湖如何从生态危机到‘塞上江南’

时间:2025-10-19 17:08:0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李岩

博斯腾湖渔民捕捞场景

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是为民生量身定制的‘生命线’,更是激活区域发展的‘金钥匙’。今天,让我们走进新疆,探寻这片曾经干旱的土地如何通过生态治理焕发新生机。

干旱之地的生态逆袭:从缺水到海鲜产地

新疆,这片面积1/4以上被沙漠覆盖、常年降水量全国倒数第一的土地,曾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年来这里却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曾经的内陆干旱区,如今竟成为海鲜产地。

‘这是草鱼,现在增殖放流的鱼的种类也多了。’新疆巴州博湖县渔民徐清水一边展示着渔获,一边感慨道。他所在的博斯腾湖,如今已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

博斯腾湖渔民展示渔获

生态警报:2012年的危机与转机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这里曾拉响生态警报:工业污染导致水质恶化,水位逼近历史极值。‘2012年以前,湖面面积没这么大,从咱们现在站的位置往里面要走好几百米才能到水边。’新疆巴州博湖县乌兰再格森镇席子木呼尔村党支部书记孟雪刚回忆道。

如今,博斯腾湖已焕然一新。‘现在湖水域面积在不断扩大,鱼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总共现在有30多种品种的鱼,鱼的年产值今年应该是在6000吨左右,翻了将近一番。’孟雪刚说。

生态修复:8年调水15.4亿立方米,相当于906个‘水立方’

博斯腾湖的‘逆袭’离不开科学的水利调控。通过水位图可以发现,2018年至2025年期间,博斯腾湖水位稳定保持在适宜的1046.8米左右。这一变化得益于2018年‘引开济黄’工程的实施,该工程从开都河向博斯腾湖进行‘生态输水’;2022年又首次通过清水河东西支泄洪闸向博斯腾湖调水。8年来,累计调水15.4亿立方米,相当于906个‘水立方’的蓄水量。

与此同时,污染治理也同步推进。当地政府关停排污排碱暗渠,每月对48个断面开展水质专项监测。到2025年,博斯腾湖水质年度均值稳定在Ⅲ类,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博斯腾湖生态输水工程

新疆治水缩影:1580亿元投资下的生态变革

博斯腾湖的蜕变是新疆治水成果的缩影。‘十四五’以来,新疆在水利建设上投资了1580亿元,建成了18座大中型水库和28座小型水源工程。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4%,连续2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地下水开采量由2021年的147.1亿立方米下降至2024年的118.7亿立方米。

这些数据背后,是新疆从‘治水’到‘智水’的生态理念升级。通过科学调控水资源、严格保护水环境,新疆正逐步实现‘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李洁 崔宁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