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白桦林正染上秋色,9月末的北疆风裹着山涧溪流的清冽钻进车窗。‘一眼就爱上了这里,今天就把家安在这儿吧。’玖陆和玖柒停下蓝绿色房车,支起两扇飞翼门,手冲咖啡的香气混着草原的草香,在观景台上氤氲开。这对95后情侣的旅居生活已进入第四年,没有紧凑行程,不挤热门景区,他们的6平米房车既是移动的家,也是流动的咖啡馆——在雪山脚下、城市街角,‘玖陆玖柒9697’的招牌随季节迁徙,成为旅途中最温暖的注脚。
从‘打卡’到‘生活’:新生代重构旅行边界
玖陆和玖柒的故事并非个例。如今,‘旅行摆摊’‘深度旅居’‘City Walk’甚至‘窝囊废旅游’正成为年轻群体的集体选择:有人开着改装车边走边卖咖啡,用收入覆盖旅途开销;有人选择一座城市住上三四个月,像本地人一样生活;有人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在胡同里和北京大爷唠嗑;也有人理直气壮地‘躺平’,在蹦极台上匀速下降,用‘又怂又爽’的姿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从追求‘看遍风景’到渴望‘体验人生’,新生代的旅行内核已彻底改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调研显示,18至35岁群体将旅行视为‘生活改造计划’,在流动的风景中嵌入真实的生活片段。对他们而言,旅行不再是物理空间的转移,而是用脚步书写生活宣言——可能是咖啡车上的创业梦,可能是胡同里的文化探索,也可能是蹦极台上的自我和解。
咖啡车上的爱情与自由:95后情侣的‘流动人生’
三年前,广州的健身教练玖陆和玖柒陷入职业瓶颈。‘要不辞职旅行?’玖柒的提议得到了回应。两人花6万块改装面包车,添置咖啡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上路。第一站大理,他们赶上了旅游业的风口: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这座城市,他们的移动咖啡馆日营业额从200元飙升至3652元,月收入超5万。‘不买房,不打工,我们靠一辆咖啡车赚到了爱情和自由。’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如今,这对情侣已环游中国,在318川藏线上与机车骑友五次重逢,在西藏星空下与旅途故人把酒言欢。‘自驾’‘旅居’‘在路上’不仅是旅行方式,更成为寻找同频者的高效方式。玖柒提醒后来者:‘摆摊终归是生意,咖啡机要2万起,软装得让人想拍照,否则连消费欲望都激发不了。’
City Walk:在胡同里触摸城市的温度
北京的秋天,旅游博主橘子粥粥总爱去老舍故居的柿子树下晒太阳。今年国庆,她设计了一条City Walk路线:从陈独秀故居到景山公园,穿过五四大街的红楼,在Temple东景缘的茶室小憩。‘经典景点是观看者与风景的距离,而City Walk能让你触摸二环的老砖瓦,和树下的大爷唠嗑,真正参与城市的文化。’
这种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的城市微旅行,三年前在中国兴起。橘子粥粥的粉丝以95后为主,他们更渴望深度体验:‘故宫长城是游客的选择,而年轻人想在胡同里发现隐藏的麦当劳叔叔之家,看异地患儿的心愿卡,感受城市的温度。’
‘窝囊废旅游’: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当‘特种兵旅行’逐渐退潮,‘窝囊废旅游’成为新宠。几百米的高山坐扶梯登顶,蹦极台被绳子缓缓拉下,1米深的水面躺平漂流……这些‘又怂又爽’的项目主打低门槛高成就感。‘窝囊咋了呢?我就是要接纳这个不够勇敢的自己。’网友的留言道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董晨宇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参与文化’深刻影响了旅行方式。无论是摆摊、City Walk还是窝囊旅行,都强调体验与互动,与传统观光形成本质差异。‘当观看《三国演义》不如发弹幕有趣,旅行自然也从‘看世界’转向‘感受世界’。’
没有终点的探索:旅行文化的自我革新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薛岚观察到,新生代的旅行方式是内心状态的投射。‘窝囊废旅行’与‘特种兵旅游’构成两极,前者是压力下的主动躺平,后者是时间焦虑下的内卷;而摆摊与旅行结合,则是工作与休闲的平衡尝试。
这种循环不会停止。当某种旅行方式从小众走向大众,便会成为被审视甚至抛弃的对象。‘新一代消费者正在摆脱跟团游的高度计划性,转而聆听内心声音。’薛岚认为,这种不断打破又重建的过程,本身正构成一种全新的旅行文化——一场没有终点的内在探索。
(发于2025.10.20总第120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