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近日,有关中超球队对亚冠联赛态度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为何一些球队在冲入亚冠后却选择放弃?这背后的原因,竟与联赛成绩紧密相连——为了联赛争得好名次,以便未来能再次踏上亚冠赛场。然而,这种循环逻辑却让人不禁思考:亚冠,究竟是荣耀的战场,还是中超球队的累赘?
曾几何时,中超新军纷纷立下“几年冲超、几年亚冠、几年夺冠”的壮志。虽然多数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但“杀入亚冠”无疑成为了衡量俱乐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然而,当真正踏入亚冠赛场后,中超球队又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似乎鲜有人深入思考。
近年来,随着“金元足球”的退潮,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每况愈下。失去了超级外援的加持,中超球队在亚冠全面改制后,连进入淘汰赛都显得遥不可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超球队可以轻易放弃亚冠。毕竟,“踢不过”与“不想踢”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亚冠赛场上使用轮换阵容,因赛程或伤病原因而做出调整,本是教练的常规操作。但即便如此,球队从赛前布置到战术设计,再到临场指挥,都应以尽力拿分为目标。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球队和球员抱着“打卡下班”的心态,输球后还沾沾自喜地表示完成了既定目标。这种态度,不仅损害了球队的形象,更让球迷感到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亚冠联赛的赢球奖金并非小数。对于如今的中超球队来说,10万美元的奖金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有些球队却似乎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抱怨足协安排的赛程不合理,没有给予参加亚冠的球队足够照顾。但一周双赛,难道不是职业俱乐部需要面对的常态吗?一面抱怨中国球员比赛太少,一面又嫌一周双赛太累,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实在令人费解。
战略性放弃亚冠联赛,看似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实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长此以往,受损的不仅是球队自身,更是整个中超联赛乃至国家队。近日,中国足协正式下发了2026—2027赛季亚冠名额分配的通知。由于亚冠技术分已被泰超超越,中超联赛下赛季的亚冠名额将缩减一个,联赛亚军只能去亚冠二级联赛混迹。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超球队需要深刻反思。亚冠联赛,不仅是展示球队实力的舞台,更是提升联赛品牌、锻炼球员的重要途径。放弃亚冠,无异于放弃了一个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因此,中超球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亚冠之路,以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场比赛。
记者 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