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中国采购俄伊尔78加油机引热议:运油20已服役为何还需外购?

时间:2025-10-24 21:30:13 来源:八斗小先生 作者:八斗小先生

10月16日,西班牙《军事区》网站披露一则重磅消息:中国正与俄罗斯洽谈采购近20架新型伊尔78MK-90A加油机,预计最晚于2028年交付,交易额或超30亿美元。消息一出,国内军迷圈瞬间沸腾——既然自主研发的运油-20已服役,为何仍需大规模采购俄制装备?



消息溯源:黑客爆料引发连锁反应

此次采购传闻最早源于黑客组织“黑镜”的爆料。该组织攻破俄罗斯国有国防巨头数据库,获取300余份机密文件,其中一封提及为“客户156”订购20架MK-90A(伊尔78MK-90A)的零件清单。尽管中俄官方均未证实,但结合中国空军装备发展脉络,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空中加油机:现代战争的“力量倍增器”

作为现代空战的核心装备,空中加油机堪称战机的“空中血库”。以远程战略轰炸机为例,其最大航程约1万公里,若任务距离超出极限,将面临返航燃油不足的致命风险。而空中加油技术可使战机航程翻倍,甚至实现全球部署。

目前,全球主流加油技术分为硬管与软管两条路线:美国KC-135采用硬管系统,加油速度快、稳定性高,但成本高昂且单次仅能服务1架战机;苏联伊尔78系列则使用软管技术,可同时为2架战机补给,综合成本更低。中国通过引进二手伊尔78,成功突破56项关键技术,掌握了先进的软管加油能力。



中国加油机发展史:从“轰油-6”到运油-20

上世纪90年代,受限于载机平台,中国在轰6轰炸机基础上改装出轰油-6,但燃油携带量有限,仅能满足基础需求。2011年,乌克兰以4700万美元向中国出售3架闲置20年的伊尔78,附带全套苏制加油系统技术资料,为中国工程师提供了关键研究样本。

2016年,运20大型运输机服役,其升级版运20B换装国产涡扇18发动机,推力提升至13.2吨,油耗降低20%。最新批次更采用涡扇20大功率发动机,推力较俄制D-30PK-2提升30%-45%,标志着中国航空动力技术的重大突破。随着运20量产,运油-20应运而生,理论载油量达90吨,性能超越伊尔78系列。

伊尔78MK-90A:填补战力空窗期的关键选择

此次曝光的伊尔78MK-90A是伊尔78的终极改进型,采用4台PS-90A-76涡扇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210吨,可搭载78吨燃油执行1000公里任务。其配备的3个UPAZ-1M加油吊舱,单吊舱燃油输送效率达每分钟3000升,较前代提升20%。更关键的是,该机型具备短距起降能力,可在数小时内转换为运输机,最大有效载荷52吨,极端条件下可达60吨,战场灵活性大幅提升。



尽管运油-20已从根本上补齐中国空中加油短板,但空军仍处于“新旧交替”阶段。轰-6油、伊尔76等老旧机型逐步退居二线,而运油-20自2022年投产以来,受高技术门槛和严格安全标准限制,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列装。此时引入20架伊尔78MK-90A,可确保远程作战能力无缝衔接,为战略巡航、威慑行动提供关键支撑。

双轨制体系:自主技术与务实战略的平衡

中俄军事合作深化背景下,采购俄制装备既可巩固双边关系,亦能在国际军售市场传递积极信号。俄罗斯工厂产能瓶颈(如乌里扬诺夫斯克工厂年产量仅6架)可通过长期合作协议缓解,而非依赖短期订单。

未来战场对加油机的需求将呈现多元化:伊尔78MK-90A的短距起降能力适配两栖作战、岛屿防御等场景,运油-20则侧重于战略投送。两者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构建“运油-20为核心、伊尔78为补充”的双轨制体系,既彰显中国对自主技术的信心,也体现了务实灵活的战略智慧。



正如军事专家所言:“在运油-20完全成熟前,伊尔78MK-90A是确保中国空军远程作战能力的最优解。”这一决策背后,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完美融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