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韩国政坛风云变幻,尹锡悦上台后因一系列争议政策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在2025年4月被国会弹劾下台。随后,韩国进行了总统补选,共同民主党的李在明脱颖而出。在竞选期间,面对媒体提出的关于台海局势的敏感问题,李在明的回答直截了当,展现出务实的外交态度,与前任形成鲜明对比。

尹锡悦的倒台并非偶然。他上任后,在外交政策上极端亲美亲日,签署《华盛顿宣言》允许美国核潜艇定期停靠韩国港口,引发民众担忧。对华政策上,他限制半导体出口至中国,对韩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因为中国是韩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半导体更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此外,他对日本的态度也引发争议,设立基金让韩国自行赔偿殖民受害者,而非要求日本负责,被批评为“卖国”。联合军演规模扩大,日本自卫队进入韩国,更是触动了韩国人的历史伤痛。

在弹劾案中,共同民主党直指尹锡悦“仇中媚日”,批评其敌视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任命亲日官员,制造战争风险。尹锡悦在访美期间将台海问题与朝鲜问题并列,引发中韩关系紧张。韩国军机多次飞往台湾,被视为挑衅行为。经济上,韩国出口受阻,贸易逆差扩大,尹锡悦的激进行为使韩国陷入被动。

作为反对党领袖,李在明早在大选辩论中就明确表态。他认为,台湾海峡的事务是两岸内部事务,韩国不应干涉,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他强调,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中国是最大贸易伙伴,一旦因台海问题卷入冲突,贸易将遭受重创。从安全角度看,中国在台海拥有绝对优势,远程打击能力可覆盖韩国基地,朝鲜半岛局势尚未稳定,韩国再介入台海将风险极大。李在明并非反美,他强调韩美同盟的重要性,但反对盲目跟随美国,主张在中美之间保持灵活,维护韩国利益。

大选进入冲刺阶段,李在明的支持率一直领先。民调显示,他有49.2%的支持率,远超对手金文洙的36.8%和李俊锡的10.3%。尽管对手批评他亲华,美国也派观察团来韩国施压,但李在明核心立场未变。他5月13日在竞选活动中表示,与中国、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合作,是韩国的正确选择。
在全球贸易动荡的背景下,李在明更加重视中韩关系。5月8日经济恳谈会上,他强调与客户国家的合作重要性,不论其制度如何,通过合作可打开大市场,促进韩国企业增长。他还提及上世纪80年代卢泰愚的北方外交,当时韩国与中国建交,为韩国企业打开了10亿人口的市场。

关键时刻,5月29日或30日,李在明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被问及如果大陆对台湾实施武统,韩国是否会采取行动。他巧妙回应:“等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时候,我才会考虑这个问题。”这既避免了正面回答,又表明了韩国不会介入台海的立场,比尹锡悦的激进表态更为清醒。
李在明还表示,要恢复朝韩军事热线,停止放气球搞广播对骂,以稳定半岛局势,为中韩合作铺路。他之所以如此表态,一方面是因为韩国经济现实,中国市场庞大,半导体、汽车等支柱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另一方面,美国信号不稳,特朗普上台后传出从韩国撤军的消息,让韩国意识到美国不会无条件保护盟友。

6月3日大选,李在明胜出,6月4日就职。他上任后表示,政府将务实亲市场,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开展外交。对华政策上,他比尹锡悦更为温和。8月,他与特朗普会面,强调韩美同盟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然而,外交转向并非易事。9月联合国大会上,美日韩外长发声明对台海局势表示担忧,引发中国外交部强烈反对。

李在明试图平衡中韩与韩美关系,但面临国内保守派的掣肘。他们拿他亲华说事儿,内部斗争激烈。韩国经济结构决定了这种平衡的难度,中国贡献贸易三分之一,安全上又靠美国撑腰对朝鲜。结果,韩国在台海问题上摇摆不定,想跟中国好,但不敢冷落美国。

到2025年10月,李在明政府仍在调整外交政策。8月22日,有报道称他被美国视为亲华,因为他多次淡化台湾问题。然而,李在明重申韩美同盟的重要性,继续与日本合作以应付朝鲜威胁。他还表示,要在联盟中克服政治动荡,承诺发展韩美关系。但在台湾冲突上,韩国角色未上特朗普与李在明的峰会议程,显示双方避开敏感点。

整体来看,李在明的干脆回答反映了韩国求平衡的心态。不介入台海是多数韩国人的想法,他们更关心经济和半岛和平。武统这种假设对韩国来说太过遥远,实际风险太大。未来中韩关系怎么走,得看李在明能不能顶住压力,争取自主空间。比如在中日韩自贸谈判上推一把,减少美国干预对供应链的干扰;在朝核问题上多点主动,跟中国协调。这才能给中韩关系注入稳定因素,对韩国利益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