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9月17日举办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鑫峰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实现复杂操作的关键形态,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情感陪伴,更在于进入实际生产环境,承担‘进厂打工’的重任。
杜鑫峰透露,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统一大模型架构已在工业巡检、电网运维及储能操作等领域取得初步应用成果。然而,他强调,未来机器人需进一步融入工厂环境,执行复杂操作及高强度重复劳动,这将是行业必须攻克的关键课题。同时,能源、交通、消防应急及生活娱乐等多元场景,将成为机器人技术持续落地的重要方向。
作为AI产业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以及未来少数几个万亿级别的科技产业,机器人领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密度将翻倍,达到500+台/万人,同时重点突破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需达50%+。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形机器人首次被写入,并被定位为‘颠覆性技术’,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并列,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政策的倾斜与扶持,正吸引更多资源涌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推动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融资数量达30件,同比增长200%;投融资金额为54.1亿元,同比增长153.5%,行业整体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披露的信息,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7.6亿元。工信部2023年11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27年,产业将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人形机器人将在细分市场率先实现商业化,如工厂生产、安防巡检、物流配送及服务业引导等。初期功能可能较为单一,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将逐步转变为通用型机器人,从ToB市场转向ToC市场,进入家政等更广泛的领域。更远的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新的助力。
优必选公司副总裁付宜晖指出,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应用方面前景广阔,但其实现之路并非坦途。技术形态的多样性使得在人形、轮式和飞行等不同载体的开发中,需要综合考虑其稳定性、操作效能和安全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人形机器人目前存在两个主要短板:一是耗电快,需要经常更换电池;二是小腿大腿协调性差,需要人拉着绳子跑才能不摔跤。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