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动手指,水果、海鲜、家具、电器等商品就能送到家。然而,并非所有商品都适合网购,有些商品看似价格诱人,实则暗藏玄机,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陷阱。本文将揭秘四大网购雷区,帮你避开套路,守护钱包与健康。

网上的家具图片,经过滤镜修饰,搭配精致摆设,宛如样板间般诱人。然而,到货后却可能大失所望:密度板拼接的床体、塑料杆支撑的桌脚,甚至散发出刺鼻的甲醛味。更令人头疼的是退货问题,高额运费往往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网友@阿七:购买的“实木床”到货后一坐就嘎吱响,床脚细得像筷子。客服却回应:“亲,我们都是符合标准的。”
网友@橘猫:网购的书桌异味浓重,通风半个月仍未消散。退货需支付三百元运费,最终只能忍痛送人。
此外,标榜“免安装”的家具,实际安装过程繁琐,零件多到令人崩溃,螺丝对不上孔,安装后歪斜、掉漆,甚至发出“吱吱”声。
建议:购买家具时,切勿贪图便宜,应前往实体店查看实物、触摸板材,确保质量与安全。

保健品行业线上线下均存在乱象,直播间里的“专家”“讲师”穿着白大褂,声称产品拥有“国家认证”“专利技术”,甚至比医生更专业。他们尤其针对老年人,通过送小礼物、套近乎等方式,诱导老年人购买。

网友@张敏:被拉入一个微信群,参加所谓的“老年健康讲座”,三个月内购买了四千多元的“灵芝粉”。经查询,发现厂家根本未注册。
网友@老段:父亲网购的虫草声称能治咳嗽,但经查询平台,货号根本不存在,全是假货。
还有一种套路是“回馈粉丝价”,打着“限时活动”的幌子,让老人觉得“错过就亏”,实际上买到的只是普通淀粉丸。
提醒:保健品并非药品,有病仍需就医。劝告家中老人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不要让骗子利用健康进行欺骗。

网购生鲜是许多人的“踩坑现场”,无论是海鲜、水果、肉类还是蔬菜,都可能遭遇实物与照片不符的情况。直播间里的草莓红得能反光,但到手后却烂成泥;鸡翅号称“冰鲜现切”,拆开后却散发酸味。

网友@阿瓜:购买了10斤大虾,结果冻成一坨。解冻后全是断头的,虾壳空鼓,吃起来像咬冰渣。
网友@小暖:直播购买的螃蟹号称“公四母三”,结果一称才五斤半,打开后一股臭味。那天连葱姜蒜都准备好了,最后却全倒了。
甚至小件商品如山竹、榴莲、车厘子也可能存在猫腻,有的“包熟”实则是药催的,有的“包甜”结果像啃萝卜。

建议:购买生鲜时,切勿贪图便宜,应前往超市或菜市场亲自挑选,确保商品的新鲜与质量。
网上的羽绒服模特穿着效果极佳,但实际到手后却可能薄得像风衣,拍两下就飞絮。羽绒也不是真羽绒,而是飞丝。

最常见的套路有三种:
1、“高含绒、低充绒”
页面写着90%含绒量,但实际充绒只有一二百克,无法抵御寒冷。
2、“蓬松度瞎标”
蓬松度标注极高,但克数缩水,穿上不保暖,压一压就塌。
3、“拼纤维”
号称鸭绒,里头掺了不少飞丝、碎毛,轻轻一抖就钻绒、扎人。
等你想退货时,客服会以“使用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

网友@林北北:直播间购买的高蓬松羽绒服,到手只有300克充绒,零下三度穿着抖。后来去实体店试穿才知道,同码至少要450克才抗冻。
网友@清清:页面写轻薄不臃肿,结果钻绒扎胳膊,黑色T恤上全是白毛。问客服说属正常现象,令人哭笑不得。
提醒:购买羽绒服时,切勿只看噱头词,应认准“三件事”——充绒量≥400g(中长款)、含绒量≥80%、执行标准GB/T 14272。价格离谱地低的,切勿购买。
网购虽方便,但并非所有商品都适合隔着屏幕购买。吃的要真,电器要稳,家具要安全,保健品更得可靠。别拿便宜赌健康,别拿好奇心赌安全。网上的“百亿补贴”“限时秒杀”,不一定是机会,有时候就是个陷阱。

钱花得值不值,看的不是价格,而是心情。能看见、能摸着、能退换的买卖,才最靠谱。吃亏一回是经历,吃亏两回是习惯。愿你下单前多想一秒,不被便宜的“糖衣炮弹”击中钱包。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