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沙漠的“拉锯战”持续多年,传统治沙方式多以植树造林为主。然而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一处试验地,人们却通过引入外来兔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治理之路——兔子不仅没有啃光植被,反而让沙漠逐渐变成绿洲,甚至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这一“反常识”的操作究竟如何实现?
三十年前,若有人预言库布齐沙漠能变成绿洲,恐怕无人相信。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是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代名词。强风裹挟沙粒,打在脸上生疼,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更遑论发展。
在沙漠腹地的风干圪梁地区,过去的环境尤为恶劣——干旱缺水、土地贫瘠,连耐旱植物都难以存活。然而如今,这里已更名为“风水梁”,绿田成片、瓜果飘香,成为全国治沙的标杆案例。而这一切的转变,竟与一种外来兔子密切相关。
传统观念中,兔子是食草动物,引入沙漠恐怕会加速植被破坏。但风水梁的农民却打破常规,从国外引进了獭兔(又称雷克斯兔)。这种原产于法国的兔子,体型较大、耳朵修长,毛绒短而平齐,最关键的是——它们能适应极端干旱环境。
獭兔的“生存秘诀”在于:
獭兔的引入并非单纯为了治沙,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生态经济实验。当地农民发现,獭兔在沙漠中的行为意外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地企业家赵永亮父子在实验中进一步优化了模式——他们大规模种植沙柳,这种耐旱植物既为獭兔提供食物,又能固定沙丘。獭兔活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沙柳成活率飙升至96%,远超传统治沙方式。
如今,风水梁的獭兔养殖规模已超过500万只,普通养殖户年收入达5-8万元,大户甚至超过10万元。更形成了涵盖生态养殖、旅游文化的产业链,真正实现了“黄沙变黄金”。
在獭兔治沙的基础上,当地还探索出微创植树、迎风坡造林等新技术,进一步巩固生态成果。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为绿植覆盖、经济繁荣的宜居沃土。
这一案例证明,生态治理并非只能依赖“人定胜天”的硬对抗,通过科学设计,完全可以实现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的共生共赢。獭兔治沙的模式,不仅为中国治沙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对于这种“以兔治沙”的创新模式,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