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各位读者,右上角点击“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随时查看生态保护最新动态。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2022年,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传来惊人消息: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一种被认为‘野外灭绝’长达10余年的动物——当地村民口中的‘中国水龙’。
自2011年郁南最后一次野外记录后,这种神秘动物仿佛‘人间蒸发’,长期被视为‘野外灭绝’。然而,2022年的重新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结论。科研人员随后对周边环境展开全面调查,竟在保护区内发现了16条长鬣蜥,其中包括成年与未成年个体,表明当地存在稳定的繁殖群体。
一次雨天,护林员在管理站内休息时,一条长鬣蜥大摇大摆地爬入室内。护林员迅速用设备记录下这一画面:视频中的长鬣蜥体型健硕、行动敏捷,体色鲜亮,状态极佳。保护区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加强监测与管理,保护这一珍贵物种的栖息地,助力其种群恢复。
这种被称为‘中国水龙’的生物,学名为长鬣蜥。其名称源于独特的外形与习性:成年个体体长60-100厘米,尾巴粗壮呈圆柱形,背部覆盖橄榄绿或草绿色鳞片,分布深色横纹。遇险或兴奋时,体色会变深(深绿或褐色),融入环境躲避天敌。
从颈部到尾部,长鬣蜥背部正中有一排锯齿状鬣鳞,最长可达1厘米。遇威胁时,鬣鳞竖起使体型显大,威慑敌人。其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有锋利爪子,可轻松攀爬树枝;趾间微蹼则助其水中游泳,堪称‘水陆两栖’的典范。
长鬣蜥对栖息地要求严苛:需清洁水源(溪流、池塘)用于饮水、游泳与降温,同时依赖茂密树林或灌木丛栖息、躲避天敌与捕食。在同乐大山,溪流旁的榕树林与竹林成为其理想家园——白天躲于树荫休息,夜晚至树枝捕食昆虫或溪边觅食小鱼、蛙类。
作为杂食性动物,长鬣蜥食性随年龄变化:幼体与亚成体以昆虫(蝗虫、蟋蟀)、蜘蛛为主,成年后增加植物性食物(树叶、果实、花朵),甚至啃食嫩枝。这种适应性使其在食物短缺时(如冬季昆虫减少)仍能生存。
长鬣蜥的天敌包括鹰、蛇、狐狸等。为躲避捕食,它们形成‘昼伏夜出’的习惯:白天藏于树洞或茂密树叶间,傍晚后活跃捕食、饮水,凌晨返回隐蔽处休息。这一规律既避开白天猛禽,又利用夜色掩护。
历史上,长鬣蜥分布广泛,国内见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等地,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广东的珠三角山林、粤西云浮、粤东梅州曾是其‘家园’。
然而,近二十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森林砍伐、土地开发(建房、种果树)、水利工程建设破坏栖息地,使连续树林变为‘孤岛’,溪流污染;其鲜艳外形被当作‘宠物’非法贩卖,部分地区传言其有‘药用价值’,导致过度捕捉。在宠物市场,一条野生长鬣蜥售价可达数百元,进一步刺激非法捕捉。
目前,除郁南外,国内其他地区已多年无野外记录;广西、云南种群数量减少,仅偏远山区有零星发现;东南亚国家虽仍有分布,但同样面临非法捕捉威胁。郁南同乐大山的种群,已成为广东长鬣蜥的‘重要据点’。
长鬣蜥对环境要求极高,仅存于水质清洁、植被茂密、无人为干扰的区域。其存在直接证明当地生态环境良好,是研究爬行动物生态适应、繁殖行为的重要对象。
例如,其‘水陆两栖’习性可为研究爬行动物从陆地适应水生环境提供线索;体色变化机制对研究动物环境适应能力有参考意义。此外,郁南种群是广东目前已知的唯一健康种群,其基因多样性、繁殖策略等对整个物种的保护与恢复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价值。
郁南同乐大山的16条长鬣蜥,用它们的存在告诉我们:濒危物种的‘灭绝’并非不可逆。只要人类放慢破坏的脚步,给自然一点时间,自然便会回馈惊喜。从‘消失十年’到‘健康种群’,长鬣蜥的故事是广东生态保护的真实缩影。
但在全国范围内,其种群数量仍在减少,栖息地碎片化问题未解决,非法捕捉威胁仍存在。郁南的发现更像一个‘起点’,提醒我们:生态保护需要长期坚持,需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共同努力。
参考:
生态中国网《生态头条 | 确认!广东一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中国水龙”稳定种群》202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