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印度媒体炒作:中国推迟向巴基斯坦交付歼-35战斗机?真相如何?

时间:2025-10-31 09:41:21 来源:Ck的蜜糖 作者:Ck的蜜糖

“中方已同意印度高层提出的请求,将向巴基斯坦出售歼-35战斗机的计划至少推迟三到四年。”2025年10月27日,印度媒体《印度国防研究》抛出这一“重磅消息”,引发外界关注。

该报道声称,印度政府绕过巴基斯坦,直接与中国展开洽谈并成功说服中方推迟歼-35的交付,目的是为印度空军争取宝贵的“喘息之机”。然而,这则报道的消息来源却显得颇为单薄,仅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分析师”的说法,并以“防务圈人士称其为东亚军事情报的可靠消息来源”作为背书,缺乏实质性证据。

报道中不仅没有中印双方会谈的具体时间、参与人员等关键细节,也未记录中方任何官方或非官方的回应。这种“匿名消息”与其宣称的“重塑南亚空中格局”的重大性形成了强烈反差,令人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


印度媒体对此消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奋,将其形容为“令人震惊”,并分析称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可能出现裂痕。然而,报道在结尾处不经意间流露出了真实意图:“对印度来说,这算是喘息的机会。”这句话恰恰暴露了印度空军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战机部队规模缩减,老旧机型更新换代缓慢,印度空军的中队数量已从批准的42个减少到31个。

这种焦虑感并非空穴来风。回溯到2025年5月,在印巴之间发生的一次空中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使用的中国制造歼-10CE战斗机在对抗中表现出色,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如今,巴基斯坦又计划引入更具代差优势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35,这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担忧。而印度自家的第五代战机AMCA项目,根据其自身计划,最早也要到2035年才能服役,一些分析甚至认为可能拖到2045年。

在进口方面,印度从美国获得F-35或从俄罗斯获得苏-57也面临各种现实障碍。正是在这种自身短期内无法获得五代机的困境下,传出“成功说服中国推迟向巴交付”的消息,对印度国内舆论而言,无疑是一剂及时的安慰剂。


那么,巴基斯坦获取歼-35的真实时间表究竟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巴基斯坦国防部长早已公开表示,歼-35的交付“不会早于2026年”。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则在2025年6月确认了订购40架歼-35的计划。考虑到现代先进战斗机的采购、生产到交付本身就需要一个周期,通常为三年左右,因此2027年交付是一个合理的预估时间。印度媒体所谓的“推迟三到四年”,实质上是将正常的交付周期偷换概念,包装成是印度外交干预的结果。

另一方面,歼-35项目的进展也在稳步推进。2024年的珠海航展上,歼-35公开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2025年9月3日,它更是首次以现役军机身份参加阅兵,彰显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央视近期曝光的沈飞脉动生产线画面显示,歼-35的生产高效有序,据称每72小时就能下线一架,且2027年产能还将翻番。这些事实直接反驳了印媒所称的“歼-35存在技术问题、产能不足”的论调。

此外,有消息表明巴基斯坦飞行员已开始接受歼-35的相关训练,这些都说明中巴两国的军事合作正在按照既定节奏进行,并未受到外界不实传闻的干扰。


印度媒体在报道中还试图离间中巴关系,暗示因为中印贸易额巨大(称2024年达1350亿美元),中国需要“讨好印度”。这种论调完全忽视了中巴两国长期建立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特殊性和稳定性。中巴之间的防务合作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从早期的枭龙战机项目,到近年巴海军接收4艘054A/P型护卫舰以及合作建造8艘“汉果尔”级AIP潜艇,再到两国军队定期举行的系列联合演习,合作日益深化。

巴基斯坦不仅订购歼-35,还引进了空警-500预警机等装备,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作战体系。这种高度互信和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绝非一则来源不明的传闻所能动摇。


这场由印度媒体掀起的风波,本质上是一场舆论战和心理战。其目的多重: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国内对空军实力落后的担忧,稳定公众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企图在国际上制造中巴关系出现波动的印象,甚至幻想能对中国的外交决策施加影响。然而,坚实的国家关系与务实的防务合作建立在共同的战略利益和长期的互信基础之上,不会因不实报道而改变。

巴基斯坦获得歼-35战斗机,将显著提升其防空能力,从而影响南亚地区的空中力量平衡。印度若想应对这种变化,更实际的做法或许是专注于解决自身国防工业面临的挑战,而非寄希望于难以证实的外交传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