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的一番言论,再次将中美之间的经贸与战略博弈推向风口浪尖。他公然威胁,若中国不供应稀土,便不让中国航班落地美国,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然而,话音刚落,中方便以减持257亿美债的果断行动,予以强势回应。
这看似简单的“你断我供,我禁你飞”的威胁与反制,实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国际经贸与战略考量。稀土,这一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中美博弈的新焦点。
几十年来,中国在稀土领域深耕细作,构建了从挖矿到加工成成品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全球92%的精加工稀土产品都需经过中国之手。这意味着,美国在制造战斗机、导弹、雷达等保家卫国的关键装备时,大量关键材料都依赖中国供应。美国国防部对此深感忧虑,担心被“卡脖子”。
然而,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非易事。外国媒体分析指出,即便一切顺利,美国也需至少五年时间才能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穆勒纳尔显然等不及了,于是试图通过极端手段逼迫中国让步。
但用航班来威胁中国,真的有效吗?中美之间的航班往来本就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疫情期间更是大幅减少。直至2023年和2024年,航班数量才逐渐恢复。目前,两国航空公司每周各自飞行48趟,加起来近百趟,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在穆勒纳尔写信前两天,美国运输部还刚批准了三家美国航空公司继续飞中国的许可。
那么,美国政客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找麻烦呢?其实,他们也是自身问题重重,急于转移视线。就在此时,中国暂停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这无疑打在了特朗普的痛处上。艾奥瓦州、伊利诺伊州等农业大州,在上次选举中都是特朗普的铁票仓。农民收入减少,他的选票就岌岌可危。因此,特朗普也显得颇为焦急。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谈判中也缺乏诚意。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与中国谈得不错,但话音未落,美国政府就将23家中国实体列入黑名单。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从国际规则的角度来看,美国用航班威胁中国的做法也是站不住脚的。《芝加哥公约》明确规定,签约国不得随意拒绝别国的国际航班降落。若美国带头破坏这一规矩,不仅将失去国际信誉,还可能引发全球其他国家的效仿,导致国际航空秩序混乱。
那么,美国军工领域的问题真的仅仅是因为缺了中国的稀土吗?以F-35战斗机为例,其升级计划一再拖延,软件上存在上千个缺陷未解决。造出的飞机因不合格而堆积如山,连空军自己都不敢接收。过去五年中,负责制造该飞机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核心航电工程师流失了四成。人才流失、技术跟不上才是美国军工领域的根本问题。
此外,美国在欧洲的盟友也未必会听从其指挥。像巴黎、法兰克福等欧洲航空枢纽与中国航空公司的合作非常紧密。他们不可能因为美国议员的一封信就放弃与中国的合作,损害自身的经济利益。
美国政客用这种咋咋呼呼的方式逼迫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低头,无疑是走了一步臭棋。中方以减持美债这种安静却有力的行动告诉他们:我们不接受威胁,也不怕挑战。未来的路怎么走,不是看谁的嗓门大,而是看谁的脚步更稳、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