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从无'容易'二字: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如影随形,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当赡养压力与教育重担叠加时,后者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9月18日,一则社交平台爆料在杭州家长圈引爆:部分初中要求家长协助管理晚自习。这条通知让无数职场父母陷入两难——白天应付完KPI考核,夜晚还要化身'教室监工',这种'第二班'制度究竟是创新还是负担?
晚上六点的教室成为特殊战场:李先生正襟危坐在登记台前,45份作业完成情况、出勤记录需要实时更新,余光还要捕捉交头接耳的'目标'。带来的专业书籍停留在第一页,手机里堆积着未读的工作邮件。'本以为只是陪读,结果成了纪律委员。'他苦笑着回忆,那次制止抄作业引发的'多事家长'风波,至今仍是儿子班级的谈资。
家长们的焦虑具有现实依据:上城区初三家长算过一笔账,每月两次晚自习值班导致全勤奖损失、打车费增加,加上三小时时间成本,'性价比'远低于家教费用。双职工家庭更陷入排班困境,某家长无奈表示:'夫妻轮流请假,老板脸色比晚自习灯光还暗。'
争议中亦有支持声音。拱墅区丁女士主动报名三次值班,她认为这是了解女儿学习状态的绝佳机会:'能看到学校伙食质量、同学相处模式,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家长会有效得多。'部分家长秉持'自己的孩子自己管'理念,认为分担教师压力是应尽之责。
校方解释透露现实困境:某初中校长指出,教师日均在校超13小时,早7点半到校晚8点半离校已成常态。更关键的是政策变化——浙江明确晚自习不纳入课后服务收费体系,教师管理补贴失去资金来源。西湖区某初中年级组长透露,五门主科教师轮流值班导致'有的老师每周值两次,嗓子都哑了'。
但家长质疑直指核心:'如果教育责任可以转移,那教师职业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公司主管王先生吐槽:'白天管团队,晚上管学生,这班越上越没有边界感。'山东网友的辛辣评论获得高赞:'建议教师来我们公司加班体验,互换身份如何?'
'自愿'二字更成为矛盾导火索。虽然通知标注自愿报名,但家委会的'暗示'让家长陷入两难。某母亲透露:'谁敢得罪老师?座位调整、班干部评选都在人家手里。'这种变相强制引发舆论反弹,有校长承认参与值班的家长对学校抱怨明显减少,'亲眼看到教师工作状态后,误解自然消除'。
反对者则强调责任边界。西湖区年级组长指出:'家长管理自家孩子理所应当,但管理他人子女既无名分也无专业能力。'他回忆某次家长没收学生作业本引发的冲突,'第二天对方家长找到学校理论,我们夹在中间非常被动'。
这种争议并非杭州独有。2021年广西桂林某中学曾要求家长轮流值班,缺席者需支付100元/晚的代班费,最终被教育部门叫停。今年浙江教育厅'初中可开晚自习'的通知未明确管理主体,导致各校措施各异。80后家长张女士感慨:'我们小时候作业自己写、放学自己回,现在家长要承包接送、辅导、值班,这代父母真是操碎了心。'
夜幕下的教室后排,家长志愿者们形成独特风景线:有人偷偷处理工作报表,有人通过玻璃观察孩子动态,还有人望着窗外发呆——白天的任务尚未完成,晚上的'兼职'又已开始。教育专家建议,可借鉴滨江区模式:教师主导管理,家长定期'旁听',既保证专业性又不增加家长负担。财政层面也应考虑设立晚自习专项补贴,让教师劳有所得而非转嫁压力。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家校责任的重构。当'家校共育'异化为'家校共担',当'自愿参与'沦为'被迫上岗',受伤的不仅是疲惫的家长,更是在这种拉扯中成长的孩子。正如山东网友的灵魂拷问:'让家长替教师值班,那谁该替家长完成KPI?'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未来教育生态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