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巴以冲突外溢风险持续加剧,局势愈发紧张。以色列军队不仅多次对联合国哨所发动打击,还公然威胁联合国部队,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在外界对维和部队“为何不敢还手”的质疑声中,联合国维和部队终于不再隐忍,其下属的法军维和部队率先打响了针对以色列的第一枪。
据权威报道,在黎巴嫩南部的基拉村地区,隶属于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的法国和平维护军人,果断执行了防御性反击行动。他们当场开火,成功击落了一架属于以色列军方的无人机。

对此,以色列国防军事后进行了确认。以色列军方通过发言人绍沙尼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他们的无人机当时正在执行“例行情报收集任务”,并未对联黎部队构成威胁。同时,他们指责维和部队“蓄意”击落无人机,称维和部队的行为已经越权。
可以预见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与以色列军方之间的摩擦,已经从以往的交火警告、激光照射等针对性行为,可能进一步升级为实质性军事对抗。这一趋势令人担忧,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10月26日,联黎部队发布了一份详细声明,其中详述了当天的事件经过。据悉,一个以色列制造的无人机在联黎部队在基拉村附近执行巡逻任务的空域内进行了挑衅性的越界飞行。面对这一挑衅行为,维和部队立即执行了防御性措施,并成功将其击落。然而,数小时之后,另一架以色列无人机对该区域相同的联黎巡逻队伍投下了手榴弹。紧接着,一辆属于以色列的坦克也向维和部队开火。以方称,确实对无人机坠落的地点进行了榴弹投掷,但他们否认了对联黎部队的法国成员进行了直接射击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维和部队在过去一个月里第三次就以色列力量攻击维和部队的事件发表声明。联黎部队在声明中强调,以军的行为不仅侵犯了黎巴嫩的主权,更是公然违背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701号决议。

其实,在维和期间,以色列袭击联合国维和力量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2006年,以色列军队就曾发动空袭,将目标对准了联合国希亚姆观察站。这场空袭造成了极其惨痛的后果,致使4名联合国观察员不幸丧生,令人痛心疾首。而在2024年10月,以军更是在48小时内连续袭击了联黎部队的三处营地,导致多名维和人员受伤。以色列方面长期认为,联黎部队在黎以边境的存在阻碍了其对黎巴嫩真主党的军事行动。以军曾公开要求联黎部队从黎南部后撤5公里,甚至完全撤出交战区域,其行事风格之霸道可见一斑。
以色列对联黎部队持强硬态度,背后暗藏多重战略考量。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话说,就是要清除对以色列的所有威胁,而黎巴嫩真主党就是目标之一。以方认为联合国维和部队阻碍了以军的进程,甚至妄称是在掩护真主党。另一方面,以色列可能试图通过施压联黎部队,为更大规模的地面行动铺平道路。就在今年2月18日后,以军以保护北部居民为由,“无限期”驻扎在黎南部5个据点。这种寻求扩大行动自由的倾向十分明显。

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丹尼·达农曾公开质疑联黎部队的中立性,声称联黎部队对真主党的军事活动“视而不见”。这种指控无疑为以军限制联黎部队行动提供了借口。同时,以色列可能也计算过,国际社会对其行为的反应多半会停留在谴责层面。主要是美国在对类似事件的回应中,仅表示“深表关切”,而未提出具体反制措施。
但让以色列没想到的是,法军率先开了第一枪。无论如何,联黎部队从被动遭袭到主动采取防御性反制措施,都标志着联合国已经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如果以色列继续对联黎部队采取敌对行动,双方摩擦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而以色列和美国,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表面有分歧,私下里却是默许的,这种复杂的关系也让人对局势的走向更加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