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近期对华采取强硬措施,宣布停止向中国安世半导体供应晶圆,这一决策不仅引发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更让德国等欧洲国家陷入政策困境。德国媒体直言荷兰此举是“罕见的蠢棋”,而中方通过事实回应迅速化解危机,这场半导体领域的博弈正深刻改变欧洲产业格局。
10月29日,荷兰政府以“治理缺失”和“经济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中国区业务,临时CEO蒂尔格声称“中国区公司不履行合约”。然而仅4天后,安世中国公布财务数据:荷兰方面实际欠付货款高达10亿元,所谓“违约”说法不攻自破。这场闹剧背后,荷兰搬出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夺取企业控制权,却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安世半导体的全球布局堪称欧洲制造业的“命脉”:其封装测试产能的70%位于中国,车规级芯片占据全球近三分之一市场,欧洲86%的制造业龙头依赖其供货。荷兰政府试图通过掌控总部来控制产业链,却发现“掐不住七寸”——当奥迪德国工厂产量下滑、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减产、宝马慕尼黑交付周期从4周延长至12周时,全球汽车业已陷入恐慌。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甚至发声确认,断供将冲击其会员企业的全球生产。

更令荷兰被动的是,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达成共识,美方暂停相关限制措施。失去“美国支持”的荷兰,面对车企堆积如山的抗议信,不得不低头:大众、宝马直接绕过荷兰总部向安世中国采购,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磋商,却连“归还管理权”的提议都不敢提出。而荷兰科技“王牌”ASML的困境更显讽刺——其高端光刻机依赖中国稀土,当前库存仅够支撑8周,马来西亚新厂2027年才投产,与中国市场割裂意味着产能崩溃。
安世半导体本是闻泰科技耗资300多亿元盘活的优质资产,每年贡献大半净利润。荷兰的强抢行为不仅引发闻泰向海牙仲裁法院索赔343亿元,更被国际舆论贴上“掠夺资产”的标签。新上台的荷兰政府陷入两难:还权怕被骂“卖国”,不还则要承担产业崩塌责任,政策彻底僵化。

就在荷兰焦头烂额之际,德国的“5G换机”计划也暴露出深层矛盾。默茨政府高调宣布投入20多亿欧元替换境内中企5G设备,表面声称“技术自主”,实则长期受美国和欧盟施压——从特朗普政府起,美国就以“安全风险”逼迫盟友排斥华为,欧盟2023年也跟进禁用华为、中兴服务。德国此前推进缓慢,多次被欧盟强硬派点名批评。
然而德国运营商的抵制让政策难以落地:华为设备性价比远超爱立信、诺基亚,更换将导致成本激增和5G推广延迟。尽管如此,安世断供风波仍迫使德国车企紧急转向——大众、宝马因芯片短缺预估三个月损失超200亿欧元,10万个岗位岌岌可危,甚至考虑将电动车生产线迁至中国。默茨政府却仍在硬推“去华为化”,甚至计划动用国防、基建专项资金补贴运营商,引发国内对公共资金使用的质疑。

更讽刺的是,德国近六成电信设备来自中企,2024年才与运营商达成2029年前逐步替换的协议,如今突然加速导致运营商措手不及。沃达丰近期仍在签订新的华为设备合同,企业与政府政策完全脱节。在俄乌冲突中已暴露制造业短板(连炮弹都需外部支援)的欧洲,此刻更显脆弱——中国企业将安世从亏损带向盈利的案例,让欧洲政客坐立不安:公平竞争比不过,便试图用政治手段挤走中企,却忘了自身早已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公开为荷兰站台,称接管安世是落实欧盟“去风险”战略,防止关键技术被中国掌控。但这种表态未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连发警告,12家零部件企业停产,近20万岗位悬空。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0月19日表示将与中国谈判,11月欧盟峰会也将讨论此事,但供应链的深度绑定岂是几次谈判能破解?德国的“换机”计划同样停滞不前:技术整合、替代厂商产能等问题悬而未决,大规模更换还可能影响现有网络信号。两国虽试图在政治与经济间寻找平衡,但这条路显然还很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