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俄罗斯在战场上面临巨大压力,但其军事潜力与资源禀赋仍支撑着持续作战。这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韧性,让国际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争潜力。

军事层面,俄罗斯虽未达到“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传言高度,但其庞大的武器库存与工业基础仍构成重要战略威慑。这种底蕴让其在消耗战中具备持续作战能力。

经济层面,俄罗斯作为全球资源大国,其能源出口成为战争经费的重要来源。通过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变现,莫斯科得以维持军事开支与国内经济运转。
简言之,资源出口已成为俄罗斯抵抗制裁、延续战争的核心命脉。

随着欧美对俄制裁的全面升级,俄罗斯资源出口遭遇重创。制裁手段从直接禁止进口转向打击第三方买家,试图通过切断资金链迫使莫斯科停战。
这种“釜底抽薪”的策略,直接瞄准了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基础。

尽管欧美市场关闭,但部分国家仍持续进口俄油,甚至以较高价格采购。这种“暗度陈仓”的贸易引发西方强烈不满,制裁升级已势在必行。

据彭博社报道,在美国将俄油(Rosneft)与卢克石油(Lukoil)列入制裁名单后,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炼化集团已取消部分俄油船运订单。这一决策导致俄罗斯ESPO原油价格暴跌。
咨询机构Rystad Energy数据显示,中国俄油进口量单日锐减约40万桶,占整体进口量的45%。美国财政部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血脉”。

知情人士透露,企业宁愿减产也不愿卷入制裁漩涡。这种“宁缺毋滥”的选择,反映出对金融风险的深度警惕。
分析指出,炼油厂面临两难困境:俄油价格优势与运输便利性极具吸引力,但继续采购可能触发美国金融制裁,导致美元结算冻结等严重后果。
莫斯科能源学者形象地比喻:“这如同战场上的经济制裁,虽无炮火却痛彻心扉。”

第一,资源出口已成为俄罗斯维持战争的关键支柱。随着战场消耗加剧,能源收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也解释了欧美持续升级制裁的动机。
第二,关于战争性质的是非判断不容模糊。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任何为其辩护的言论都经不起事实检验。

第三,进口决策已由市场选择转向风险管控。当前结果证明,规避制裁风险比短期经济利益更具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