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中方对荷兰恢复供货设前提条件,半导体风波持续升级

时间:2025-11-05 16:29:46 来源:通文知史 作者:通文知史

近日,半导体行业的一场风波引发全球关注,荷兰政府与中国企业之间的博弈陷入僵局。在荷兰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并撤换中国籍CEO后,这场争端迅速波及全球芯片供应链。中国商务部对此作出回应,明确提出恢复供货的前提条件,若荷兰无法满足,则合作免谈。



争端背景: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企业

这场半导体风波始于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作出震惊国际的决定,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中国闻泰科技对荷兰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荷兰政府援引1952年《货物供应法》,这一沉寂了73年的法律被重新启用,移除了中国籍执行长张学政,并设立了临时管理团队。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核心资产,其前身是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产品业务。在被中资收购后,安世半导体无论是产能还是利润都在快速提升,2024年营收达到147亿元。然而,荷兰政府的强制接管被国际舆论批评为“海盗式掠夺”,不仅引发中荷外交与经贸的激烈碰撞,更掀起了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连锁反应。



中方反制:精准打击荷兰核心依赖

面对荷兰政府的公然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禁止安世中国工厂出口特定芯片组件,并升级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将于12月1日生效,明确限制含中国稀土≥0.1%的物项出口。这一反制精准拿捏了荷兰的软肋,荷兰ASML公司高端光刻机的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稀土。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中方出口禁令导致全球供货中断,直接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芯片荒”。产品交付周期已从12周延长至20周以上,部分芯片组件价格甚至上涨10倍。大众、奔驰、沃尔沃等汽车企业均受到严重影响,日产等多家汽车企业已宣布面临芯片供应难题,库存即将见底,可能被迫削减汽车产量。欧洲车企首当其冲,大众、宝马等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已面临停产风险。博世等核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紧急启动应急方案,寻找替代货源,但短期内难以弥补缺口。



内部争议:安世半导体双方各执一词

在这场争端愈演愈烈之际,安世半导体内部又爆出新的争议。荷兰安世半导体宣布以安世中国管理层未能按约付款为由,自10月26日起停止向东莞封裝測試工厂供应晶圆。对此,安世中国11月1日发表客户公告函表示强烈反对,称荷兰安世半导体的相关言论恶意抹黑安世中国管理层,混淆视听。安世中国在声明中直言:“我们并未违约;相反地,安世荷兰目前欠东莞组装厂逾10亿元未支付款项”。

安世中国方面还表示,尽管荷兰总部单方面暂停晶圆出货“严重损害客户信任”,中国工厂生产仍保持稳定,“成品与在制品库存充足”,足以满足年底及以后的订单需求。



中方立场:恢复供货设前提条件

面对不断升级的半导体风波,中国商务部于11月1日再次作出回应,表明了中方立场。商务部发言人强调,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了目前全球产供链的混乱。同时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产供链安全稳定,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商务部或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联系。中方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这与荷兰政府的被动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此前,在美方的施压下,荷兰一度收紧DUV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对华出口,试图通过单边制裁干预市场秩序。然而,这一举措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却是让荷兰自身陷入两难。



深层分析: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趋势

实际仔细看这场安世半导体风波,表面上看是中荷之间的经贸争端,实则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趋势。荷兰政府的决策,本质上是在 “跟随美国”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之间的无奈选择。一方面,荷兰作为美国的盟友,在科技领域长期受美方影响;另一方面,荷兰经济对中国市场和供应链高度依赖:ASML的光刻机大量销往中国,荷兰农产品、高端制造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中方的反制逻辑,采取了“非对称打击”策略:不直接针对荷兰整体经济,而是聚焦安世半导体的产能短板和荷兰的核心依赖(稀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博弈效果。同时,中方通过开通出口豁免通道、暂停稀土管制等妥协,展现了谈判的诚意,避免事件陷入“硬碰硬”的僵局。



加上白宫近期释放出支持中国工厂恢复相关产品出货的信号,这一转变让荷兰政府陷入“被抛弃”的尴尬。原本以为有美国撑腰的制裁行动,最终沦为一场仓促的闹剧,荷兰不仅未能从中获益,反而错失中国市场机遇,还背上了“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的骂名。只能说中国则通过此次事件向世界表明:那些盲目跟风、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最终只会遭到市场的反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