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其峰
11月4日清晨7时,郯城第一中学足球场上,47岁的王争正带领队员进行拉伸训练。作为临沂市聋人足球队队长,他总要比正式训练提前一小时到场加练——这个习惯已延续三十年。此刻,他正为2026年山东省残特奥会备战,球鞋与草坪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

十人战队凝聚无声力量
这支由11名聋人球员和2名教练组成的特殊队伍,十月初便开启封闭集训。队员年龄跨度从16岁到46岁,有学生、工人和个体经营者,却因足球找到共同语言。主教练吴玉贝用手语翻译道:"我们听不见哨声,但看得见彼此眼中的光。"
从"凑数者"到领奖台
1995年的体育课改变王争的人生轨迹。因班级足球赛缺人,他被同学推上球场。"连跑位都不会,经常撞到人。"回忆初体验,他用手语比划着当时的笨拙。正当他准备放弃时,足球队李教练的鼓励点燃了他的热情:"足球拼的不是体能,是热爱与坚持。"
这句话成为王争的足球信条。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跑步,对着镜子纠正动作,用笔记本记录训练心得。2022年省残运会决赛,他带领球队与东道主激战120分钟,最终以2:3惜获亚军,创造临沂市历史最佳成绩。当队员们相拥痛哭时,王争摸着胸前的队长袖标,在手语中重复着:"我们做到了!"

手势系统破解战术难题
作为东道主备战2026年省残特奥会,王争面临新挑战。"聋人球员理解战术需要5-10倍时间。"吴教练解释道。为此,王争独创"三维手势体系":左手平举代表边路进攻,右手握拳上举示意长传转移,双手交叉指向前方则是全员压上。这套系统包含37个基础手势,能组合出上百种战术指令。
在最近训练中,18岁新队员小张因传球失误懊恼低头。王争立即做出"眼睛看这里"的手势,随后分解示范长传动作:先用右脚内侧轻拨调整,再瞄准队友跑动路线发力。经过20分钟特训,小张终于完成精准长传,王争竖起大拇指,球场上响起无声的欢呼。
银牌背后的黄金梦想
2022年的银牌被王争锁进抽屉,只在招募新队员时展示。"成绩是里程碑,不是终点。"他每天坚持五公里晨跑,每周组织五次战术合练。当被问及年龄压力,他笑着比划:"数字会增长,但我对足球的理解也在深化。聋人不仅能踢球,还要踢出自己的风格。"
傍晚六点,训练结束。王争照例检查球门网、清点足球、关闭器材室灯光。这个收尾工作他坚持了三十年,就像他始终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寂静的绿茵场上,他用手语对年轻队员说:"从零开始不可怕,坚持下去,你们会看到更美的风景。"
夕阳将王争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在无声世界踢出响亮足球的男人,正带着他的球队,向着新的梦想全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