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俄乌双方在顿涅茨克地区战略重镇红军城(乌克兰方面称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况引发全球关注。俄罗斯国防部与乌克兰军方几乎同时发布战报,但内容截然相反:俄方宣称正在打击被围乌军,逐步收紧包围圈;乌方则表示已击退俄军36次进攻,坚守阵地。这场关乎东线战局走向的争夺战,正将这座仅有6万人口的小城推向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西北方向,距离顿涅茨克市仅60公里,地图上或许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名,但其战略价值却堪称“东线咽喉”。这里是乌军通往顿涅茨克、阿夫迪夫卡等前线城市的“最后一条大动脉”,承担着后勤补给、兵力调配等核心功能。一旦失守,乌军东线部队将面临“兵断粮绝”的危机。
俄军自2024年8月起便对红军城展开猛攻,目前已形成“三面包围”态势。俄国防部称,其作战目标是“彻底切断乌军东线后勤通道”,而乌军则将红军城视为“绝不能丢的防线”。这场争夺战的胜负,或将直接决定东线战局的走向。
尽管双方战报均宣称“占据优势”,但红军城的现实却惨烈得令人窒息。俄军采用“无人机锁定+小股渗透”的战术,逐步蚕食乌军防御体系。据俄方通报,乌军通讯站和多个火力点已被摧毁,约200名俄军士兵已渗透至市中心区域。乌军则承认,其防线“多处被突破”,但仍在“顽强抵抗”。
对于困在城中的1.2万名平民而言,战争的代价远超战场。这座曾有6万人口的城市,如今断水断电,食物短缺,医疗资源几近枯竭。国际红十字会警告称,平民撤离通道已被封锁,多名平民在街头中弹身亡。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直言:“这里不是战场,而是人间炼狱。”
乌军当前防线的维持高度依赖西方援助,但近期美欧的“犹豫不决”却让局势雪上加霜。美国“战斧导弹”援助至今未兑现,拜登下台后,特朗普对乌援助态度明显降温。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表态,将“重新评估对外援助优先级”。欧盟方面,原定三个月内交付的防空导弹被推迟,法德在“是否继续大额军援”上分歧严重。
对乌军而言,西方援助的延迟意味着后勤枢纽防护力的直接削弱。红军城唯一的补给线早已变成“死亡走廊”,任何车辆试图通过都会遭到预设炮火和无人机的精准打击。补给中断、增援受阻、弹药减半发放,乌军士兵甚至面临“枪里没子弹、胃里没食物”的绝境。
尽管俄军在战场上占据主动,但其代价同样惨重。英国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分析指出,俄军虽已控制红军城60%的城区,但剩余40%的巷战将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巷战意味着高烈度近距离交火、难以掌控的地形以及随时可能遭遇的伏击。对俄军而言,这可能是一场“胜利的陷阱”:继续进攻,成本高昂;暂停进攻,则前功尽弃。
数据显示,俄军单日损失超过400人,这样的数字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是沉重负担。尽管俄方需要向国内展示“特别军事行动”的进展,但战场现实却提醒着:胜利的代价远超预期。
俄乌双方几乎每天都会发布战报,但这些数字更像是“心理按摩”而非“事实陈述”。俄方需要证明其投入的资源和牺牲没有白费,乌方则急需鼓舞士气,同时向西方传递“坚持信号”。然而,战场不会说谎:死了的人不会复生,炸毁的街道也不会自动修复。红军城的废墟,正是这场战争最直白的注脚。
这座城市的命运,早已超越“拿下”或“守住”的军事范畴。它的战火,连着欧洲的政治博弈室,也连着美国内战与和平的天平。每一发未到的援助,每一次延迟的决策,都可能成为压垮一线士兵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红军城之战或许不会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但它已定义了这场冲突的本质: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一次对人类耐力与良知的极限考验。当战报终将沉寂,留下来的只有被炮火抹去的街道、在废墟中哭泣的平民,和一个个再也无法归队的士兵。
未来是否有转机?或许要看西方是否愿意再多迈一步,看俄军是否还能承受如此惨重的推进成本。但更重要的,是看在这场战争背后,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和平留一条缝。
红军城的战斗还未结束,但战争的真相,已在瓦砾中写下答案。

信息来源:
新华网——俄称在红军城打击被围困的乌军 乌称击退俄军进攻
观察者网——俄称5500名乌军士兵被包围,红军城战斗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