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现如今全球气候仍在变暖,
每年的冬天都不再那么冷了。

但是古代的寒冬零下几十度,
宋朝之前甚至连棉被都没有,
所以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一、古代寒冷期
眼下我们常听人说现在的冬天好像没以前那么冷了,这背后其实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在起作用,可要是翻开历史你会发现气候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祖先在古代却是经历过实实在在、彻骨入髓的严寒。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系统梳理过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他就曾发现在这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曾经出现过四个较为明显的“寒冷期”,总共加起来超过一千五百年的时间。

其中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那次寒冷整整笼罩中原一百多年,《竹书纪年》里面就曾经记载过,长江汉水在冬天结起厚冰,甚至还出现“牛马冻毙”的景象。

第二次大降温从东汉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整整持续了将近五百年的时间,学者们推测那时的冬季均温比现在低2到4度,今天的渤海辽东湾在当时都会全面冰封,草木发芽也比现在要晚半个月,可以说整个自然节律都被推迟了。

第三次寒冷期则是发生在宋辽金时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经提到,当时的太湖冬天会完全封冻,车马可行,宛如北国,如此看来南方大湖都能冻透,当时的北方生活之艰可以想见。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明清的“小冰期”,这段时期从明朝中期一直持续到清末,冬长夏短,灾害频发,明朝末年的旱灾与奇寒,导致农作物连年歉收,成为当时社会动荡的一个诱因,地方志也曾记载淮河流域,“九月即雪,至翌年二月中方歇”,寒冷季节长达半年。

唐代杜甫有句诗写得很真实:“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原本以为杜甫是在寒冬中瑟瑟发抖,可是后来大家查资料才发现,当时不过是八月里的一场秋雨,便让杜甫整个人冷得彻夜难眠!

与此同时“棉”这个字直到北宋才正式出现,在此之前只有“绵”字,指代丝绸絮料,后来棉花从边疆传入中原,并在宋元时期推广,古人才逐渐有了真正耐寒的棉衣棉被,那么在没有棉花的更早年代,瑟瑟发抖的古人靠什么取暖过冬?

二、百姓过冬
在过去穷人家最难熬的就是冬天,寒风呼啸的夜晚买不起炭火的人家,只能裹紧自己身上单薄的衣衫,仅仅靠着心中的一丝念想等待春天,所以就有一种流传很久的“数九”法子,冬至那天在纸上画一枝素梅,共八十一瓣,一天染一瓣,染尽了,春天也就来了。

这时候有人或许会问,山野之间树木繁茂,古人何不伐木为柴?可实际上山林不是随意可进的,西周时周厉王曾把山林水泽收归国有,百姓只能在特定时日入山采伐,到了宋代禁令则是更加严厉:“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为首者死。”

也就是说砍树超一百二十尺,主犯处死,从犯流放三千里,除了当时的国有林地,还有权贵与寺观的私山,皆不准许平民进入,所以寻常人家要想烧炭取暖,就只能像《卖炭翁》中所写,深入野兽出没的荒野,冒着生命危险去砍柴烧炭。

老话常说“穷人过夏,富人过冬”,如今看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有钱人过冬穿的是貂裘狐腋,盖的是绫罗锦被,而穷人家只能把乱麻、芦花甚至干草塞进粗布袍子里,所谓的“布衾多年冷似铁”,放在当时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但这或许还不是最惨的,有些人甚至衣不蔽体,连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就像杜甫在《石壕吏》中写的那位老妇:“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当时古代的冬天,对很多人来说,真是一道生死关。

在棉花还没有传入、也没有普及的年代,普通人御寒的衣料主要就是葛、麻,富贵人家用皮毛丝绸,穷人则只能就地取材,在夹衣里填充芦花、鸡毛、茅草,勉强用来抵御风寒,可是这些填充物不保暖,而且还容易板结,穿久了又硬又沉,根本挡不住严冬。

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御寒衣物——纸衣,它是用树皮纸做的,经过胡桃、乳香等蒸煮处理,最后变得柔韧耐穿,虽然还比不上棉裘,却也多少能挡些风寒,宋代官府甚至把纸衣当作救济贫寒的物品之一。

有意思的是,纸衣不仅穷人穿,有些文人也喜欢,它洁白轻软,符合宋人清雅的审美,比如陆游就曾收到好友朱熹送的一床纸被,他十分喜欢,不仅夜里盖,白天还披着赏雪,并写诗称赞:“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棉”。

后来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元代,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加上黄道婆改进纺织工具,棉纺业终于迅速发展,到了明朝朱元璋更是强制全国推广种棉,从此曾是奢侈品的棉布“遍布于天下”,棉衣棉被才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而穷人的冬天也终于有了一点暖意。

回望这段历史不过几百年,可一朵棉花,一床纸被,一件芦花袄,背后却是无数普通人对抗寒冷的岁月,但物质的贫瘠始终没有磨灭人们活下去的信念,哪怕靠画梅数九、纸被遮身,他们也还在等,等寒冬过去,等春天到来。

三、贵族过冬
而富贵人家过冬则全然不同,他们多在精致的屋中避寒,屋内还设有许多取暖设施,春秋时有“燎炉”,秦朝出现了壁炉与火墙,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浴池旁就发现了三座壁炉,炉中烧炭,烟道以陶瓦相接,通至室外,利用墙体温热整间房屋。

汉代皇宫更有“椒房殿”,以花椒和花草混泥涂墙,形成一种保温层,不仅温暖而且芬芳,普通人家虽建不起复杂火墙,但却可设法在墙内设火道,连通灶台与炕床,做饭时热气便传到炕上,人坐卧饮食皆在炕上,至今北方的一些农村仍保留这一传统。

古代贵族除了大件取暖设施,还有火盆、手炉、脚炉等小物件,普通人用泥火盆,富贵人家用金属火盆,唐代贵族甚至手持香炉取暖,宋代也出现了灌热水的“脚炉”,就类似今天的热水袋。


饮食方面富人常食花胶鸡、羊肉煲、参鸡汤,佐以药材,既暖身又滋补,出门坐轿也是内置暖炉,寻常百姓则多靠一碗热汤、一口烧酒,或玩“跌拐拐”之类的游戏,靠身体活动来发热驱寒。


今天我们不用再经历当时古人的寒冷,
空调、暖气普及南北,羽绒服也是轻便保暖。
这温暖的背后不仅仅只是条件的改善,
更是几代人努力、科技发展与国家进步的成果。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网易: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2.腾讯网: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