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的上海,某条路的荒地上,一个神秘身影悄然出现:一名男子背着设备,借着夜色在树枝间穿梭,安装不明探头,目光紧盯地面某一角落……这并非普通的安防作业,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赃款转移犯罪的“前哨行动”。近日,闵行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宣判,被告人张某鑫因协助转移诈骗赃款,受同伙指使深夜在偏僻地点安装监控探头,涉案金额近1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违法所得予以追缴。这起案件揭示了看似诡异的“深夜安装探头”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完整的赃款转移犯罪链条。
夜色中的“探头行动”
今年5月以来,上海某条路附近的荒地、工厂周边等偏僻地点,多次出现一名男子深夜骑行电瓶车的身影。该男子正是张某鑫,他利用夜色掩护,在树枝上安装隐蔽的监控探头,镜头精准对准特定位置,用于监视赃款交接过程。
张某鑫到案后供述,这些探头由同伙李某(另案处理)提供,安装目的是“确认放钱人员是否离开、有没有人尾随”。每次完成赃款包裹提取后,他还要回收探头,供同伙核查包裹是否被动过手脚,确保赃款转移过程“安全可控”。5月30日下午,当张某鑫再次来到该路附近荒地,准备提取包裹并回收设备时,被布控民警当场抓获。
犯罪链条分工明确
这看似孤立的“探头安装”行为,背后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今年5月初,张某鑫经表哥介绍来到上海加入该团伙,负责赃款的实地提取与转移。
团伙成员李某通过小众聊天软件与张某鑫单线联系,指挥其安装探头、提取装有赃款的包裹,并使用租赁的电瓶车作为交通工具。为逃避侦查,赃款包裹被藏于车前箱中,交货时连箱一同抛入接应车辆后排。
经查,张某鑫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参与作案十余次,仅5月27日、29日两次作案就转移两名被害人被骗钱款近14万元,涉案总金额巨大。其本人从中获利三千余元,全部用于日常消费。张某鑫坦言,自己明知所转移钱款为“诈骗所得”,仍为贪图小利持续参与。
警惕隐蔽角落的异常行为
本案中,犯罪团伙利用监控设备提升作案隐蔽性,反映出当前赃款转移犯罪日趋专业化、隐蔽化的趋势。检察官指出,张某鑫为获取微薄报酬,不仅参与转移赃款,还主动安装探头为犯罪活动“保驾护航”,最终难逃法律严惩。
检察官提醒,若发现有人在偏僻地点、银行ATM机附近、小区角落等区域安装不明监控设备,或存在深夜频繁在隐蔽地点停留、交接物品等异常行为,可能与违法犯罪活动相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广大群众务必增强法律意识,找工作时坚守正规渠道,切勿轻信“低门槛、高回报”的可疑信息,更不能为贪图小利参与探头安装、钱款转移、信息传递等不明活动。任何试图规避法律、协助犯罪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切勿因一时糊涂身陷囹圄。
原标题:《深夜,上海某条路的荒地上,多次出现诡异身影……》
栏目编辑:顾莹颖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赵菊玲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